“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2011-12-29杜海芸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中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后,引起了我的沉思。对此,我有以下的感受。
一、语文课堂应赏识学生,着力于能力培养
欣赏音乐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特别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给活动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我想利用巨大的反差效应(遭受如此大的打击与挫折,却能创作如此震撼人心的惊世名作),强化教学效果。之所以选择《命运交响曲》,是因为从古至今,贝多芬这个名字就始终与古典音乐等量齐观,他的才能和他的坚毅精神以一种独一无二的音乐方式结合在了一起。特别是这首人人皆知的贝五,即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又名《命运》。有时音乐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对《命运》的理解还是那样肤浅,可他们却有了挑战自我,感动心灵的机会,敢于发表见解的勇气,这不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吗?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文章深厚的情感
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真实地融入课本。如果没法真实,也可以类比式的仿真体验,使文本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有利于引起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主人公情感的共鸣。否则,学生就只能徘徊在文本之外,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在体味贝多芬的伟大时,可引导他们联系自己受到挫折时的表现,经对比之后,学生就不难真实地体会到贝多芬面临毁灭性打击时的那份坚定与执著,由此会对这位既平凡又伟大的人从心底产生钦佩之情,同时获得有益的思想启示:平凡铸就伟大。
三、还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课堂由“满堂灌”发展为“启发式”,这是一种进步,但却不容乐观。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老师仍固执地按“教学重点”加以引导、点拨,以完成预设的任务。在课堂上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太少,引导学生思考也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启发式”课堂中,学生只不过是教师思想的俘虏而已,他们崇拜师长,迷信权威,不善发问,更不敢怀疑,如果说有“思考”的话,那不过是揣测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回答老师的提问,根本没有自己的创见。这样学生表面上“思维活跃”,实质上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自由,因此,在课堂中应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语文教学还有待于摸索,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着力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是不容置疑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3团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