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化的培
2011-12-29张向东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社会化是人从刚出生到成长为生物人,有理性感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与身边的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那么,做好幼儿社会交往的引导工作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当然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也发现家长也很困惑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才好。故此我园今年把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化交往作为了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社会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社会化;幼儿社会化;能力;分享
社会化是人从刚出生到成长为生物人,有理性感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与身边的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怎样看自己,怎样看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做好幼儿社会交往的引导工作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故此我园今年把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化交往作为了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社会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为幼儿创造社会交往能力的环境
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幼儿社会交往的引导关系到幼儿成长后能否与社会、团体、他人之间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以良好的个性积极地影响社会。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所决定的。由于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优越,受宠爱、娇生惯养,从而出现任性自私、不关心他人、事事占先等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结构越趋缩小,同时居住环境也趋向封闭型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在这个时期我们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帮助他们克服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特点,培养他们社会交往的技能。
尽管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幼儿与同伴,特别是同龄人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温馨和谐的社会活动环境,并充分提供幼儿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帮助”“同情”“分享”等优良品德,从而使自己积极的社会行为得到保持、延续和发展,也可以不断消除或改进某些不良的社会行为。
二、通过不同途径促进幼儿交往能力
首先,加强对幼儿的移情训练。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移情。移情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及与群体和谐相处的能力有一定特殊意义。孩子的情感认识是直观的,他们与人交往顺利与否,从对方的情绪上马上可以体会得到。移情要求幼儿去观察对方的情绪情感,继而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并能抑制攻击性行为。因此,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特定的移情训练环境,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使与人和谐相处成为孩子一种内在的自觉需要,从而从被动地接受成人要求到主动地去感受别人的情绪,并由情感的转化而带来积极的行动变化。例如,我们要求玩具大家一起玩,但争抢玩具的矛盾和行为仍在幼儿中接连不断地发生。而经过移情训练的幼儿,这方面就有明显好转,他们会主动地说:“抢了别人的积木,他会不高兴的。”
其次,加强对幼儿的游戏引导。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设的一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的价值重在促进儿童“社会化”,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
幼儿时期,由于其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他们往往在考虑问题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转换“社会视觉”的能力(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而角色游戏是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的,扮演角色就必须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的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小医院、表演区、小超市等,让幼儿有机会扮演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中体会“孩子”与“爸爸、妈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另外,幼儿在游戏中活动,通过扮演的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从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医生给“娃娃家”里的孩子看病、开药。收银员为大家服务,爸爸、妈妈为孩子做早餐等。这些都可以把孩子们带入不同的情景角色中去,使他们真正的体会到各个角色应尽的义务,并使他们能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三、锻炼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也是在矛盾、挫折、挑战中成长的。幼儿与同伴交往总是接触一些事物,遇到一些问题倘若孩子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不会解决问题,就会给进一步交往带来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平时注意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孩子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让幼儿回答。又如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孩子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在交往过程中得心应手。
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之间发生冲突和争执的机会,启发幼儿提出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去应用和实践。例如,当宝宝不让别人玩自己的小汽车时,教师可以引导他:咱们先玩一会儿别的玩具;或是好好说清楚自己的想法;或是提出一些交换别的玩具的条件;也可以双方共同制定规则,然后公正地执行……。教师应时常引导幼儿对可能发生的冲突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自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冲突。
总之,幼儿期已经越来越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希望集中老师、家长的共同力量将这一幼儿时期的“社会交往问题”,展开深入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育与研究,最终让我们的孩子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幼儿2~6岁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
[2]郑佳珍,朱炳昌.幼儿社会化教育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常州爱儿坊幼儿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