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2011-12-29李倩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心理健康关乎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在许多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一些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案件不时见诸媒体。前几年发生的刘某某硫酸伤熊事件,使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如何有效地调适学生的心理,使其健康发展,很多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学者都在寻求解决途径。作为从事教育教学的班主任也在实践中摸索着寻求良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细致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难题,不能等出了问题再疲于应付,关键在于日常教育生活过程中的引导和调适。本人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针对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班主任要善于观察与倾听
  平时仔细观察学生的生活,认真观察思考学生的表现及其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注意他们怎样对待父母和老师,全面了解这个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尤其是老师的注意,任何一个学生都具有向班主任敞开心灵、倾吐自己感情和思想的精神要求。作为班主任尤其要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善于倾听,和孩子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从而为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班主任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是教育的一个前提,那么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使教育者的话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一个学生如果遇到了不幸、痛苦、伤心事,心里焦虑或惶惑、不知所措,是很愿意向他所敬爱、爱戴和信赖的人倾吐自己的感情和心声。要是一个学生向老师说了心里话,说明我们的教育工作就有了很大的成绩,所以一定要珍惜学生的信任。“做到了使学生乐意接近你,并向你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时我们必须温柔而极谨慎地接触学生的心灵”,只有温柔与谨慎才能使我们通过与孩子交谈启发他进行自我教育。
  二、针对不同的孩子对症下药也是班主任应该做到的
  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有的是因为学习的压力,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也有的是人际交往或者成长过程中因某事的阴影造成的,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借助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父母、同学的帮助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个别谈话,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个别谈话是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但是有些VJi+lUWnHoU5THkEX009Ug==同学很内向,甚至单独在老师跟前也不敢说出内心的想法,所以笔者采用写周记的方式,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将每周发生的事情进行整理反思,把感悟写在本子上上交。通过这种方式,虽然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但却更进一步了解了班级和同学。针对存在问题的同学及时进行说服教育,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很有成效的。此外开展班级特色活动也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班主任要捕捉教育的契机,教会学生自我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孩子心理健康的引导和调试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自我教育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建构、自我监督、自我反省。班主任老师要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善于把握住自己的心理,为自己营造一种积极的心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用书籍、智慧与信念去影响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利用课余多读书来影响自己的心灵,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想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保持沟通
  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家长了解应更多些,所以在教育时不能离开与家长的沟通。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找家长是需要的,同家长座谈也是需要的,但绝不能使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教师正把他最亲近、最喜爱的人变成一种吓人的东西。使孩子把人看成骇人的怪物,这在教育中是根本不许可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老师,告状式的家长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取的,而且破坏了学生家庭生活,更加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我们必须端正家长工作的态度,使家长工作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家长工作时应该注意,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情况,适当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再与家长一起协商对策,不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告状的观念。
  目前,大多数学生平时心理问题不是非常明显,甚至感觉不到。但当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倍加关注。当学生受挫时应该给予他更多的关爱与呵护,鼓励学生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特别是在自己遇到挫折和不愉快的时候,更需要找一个知心朋友一吐为快,这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因此,班主任教师应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交友方式,如可以通过组织有特色的课外活动教会学生寻找朋友,建立友谊。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