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学生社会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1-12-29杨征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其一线岗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分析总结了当前职业教育中学生社会实践环节中出现的诸多偏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轨道的种种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主要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注重培养能够适应建设、服务、管理以及生产等领域内一线岗位需要的专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了解社会与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正是这些教育内容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
一、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职业教育中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认识不够正确和深入
第一,为了更好地应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职业教育学校与学生往往都过多地注重对于文化成绩的提升,而相对忽视了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多职业教育学生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是一个浪费财力与时间的过程。
第二,职业教育院校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常单单考虑学校的经费拨付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还应当切实帮助单位以及地方解决和处理一些实际性的问题。
第三,很多职业教育学生的家长都认为在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因此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不愿意给予足够的支持。
(二)很多社会实践过程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
当前很大一部分的职业教育学生的社会实践形式过于单一,实践过程缺乏创新性,更多地局限于参观方位、政策宣传、生产劳动、文艺演出以及社会调查等,这些传统的社会实践形式往往表现得过于空泛,缺乏针对性与多样性,与职业教育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联系得不够紧密,从而无法使得职业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学以致用。再者部分职业教育院校在进行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与场面上效应因素,而忽视了实质性的效果与内容因素,从而导致职业教育学生无法有效利用社会实践过程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
(三)社会实践单位的消极配合问题
企业毕竟是以效益最大化为其生产经营的根本目标的,而不是专门的教学工厂。因此,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永远集中在企业的员工是否积极服从管理、完成任务、实现绩效目标等,对于没有足够工作能力的实习生,自然不愿意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培养投入。而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相对来讲高素质与低报酬等特点又使得企业不忍放弃这一块人力资源,因此企业通常是采取车轮战的形式,一批结束,再接受下一批。长年在职业教育院校中寻求这种劳动力资源,但是却仅仅是利用其劳动力,而没有根据要求,负责任地根据职业教育实践环节的要求,给予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以足够的培养教育,以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能力水平,实践单位这种消极的配合使得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的建议措施
(一)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作为职业教育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的管理与组织主体的职业教育院校,自然应当承担对于学生的服务、管理与教育职责,切实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缩小当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从而不断地加大对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与支持。
再者,要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意识。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以往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开展一些座谈活动,也可以通过为学生分析社会人才需求与就业形势等方法来不断地让职业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学生更受社会欢迎等,来充分调动其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最后,作为学生家长,也应当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而在适当的环节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二)注重学生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过程的有机结合
针对很多社会实践过程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效提升专业能力的问题,职业教育院校应当在组织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与自身专业能够更好结合起来的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两者之间的合理对接,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职业意识,充分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吸收更多的实践知识与实践经验,从而更加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与实践兴趣,从而为实现一线岗位需要的专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多方共赢
要解决社会实践单位的消极配合问题,职业教育院校就应当切实构建与社会实践单位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依存、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进步的紧密合作关系。作为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好院校自身的科研优势,积极地参与相关单位生产技术难题的研究工作之中,帮助企业更好地处理生产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益,并充分利用自身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单位提供职工培训、管理经营机制设计等服务,从而让合作单位能够充分享受双方合作过程中的成果,最终使得企业单位能够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最终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单位等多方群体的共赢,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职业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国强.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综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4(7).
(重庆市合川区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