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两点反思
2011-12-29高慧艳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作者通过十年的高中信息教育一线教学经历,就当前高中信息教育现状,从根本上提出了两个代表性问题,并尝试以理想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标准化;信息技术素养;多元化
问题一:考试束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发展
从2001年起,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开始正式走进课堂,会考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评价,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信息技术会考也变为学业水平测试,实际性质没有改变。因为高考这个指挥棒还起作用,一切高考不涉及的学科都将被边缘化。所以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教学也被考试提纲所量化,信息技术教学也就变成了计算机培训。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考试作为强化学生由实践到技能的转化的手段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当前信息技术考试存在很大问题,大部分地区都将信息技术考试纳入中考成绩,所以初中的学生从一入学接受的就是为中考而进行的应试训练,到了高中还要接受通过会考应试训练,到了大学还要通过国家或省级的要求考试……全线下来,基本操作的考试内容没有多大变化,这其实是一种浪费,浪费了教育资源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毁掉了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追求。
解决思路:(1)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突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教学目标,就必须深入新课程改革,最见效的就是削弱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让这门学科能分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
(2)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是以技能为载体的,技能考核能起到直观的促进作用。从全局出发,能不能制定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标准化,分别在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完成,比如,高中学生要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标准,那么我们的大学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初级计算机教学了……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这样的统一标准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各地方的利益协调统一的过程。
问题二: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需要引导和应用
素质教育是无法通过上纲上线来得到提升的,近年来我们的硬件建设突飞猛进,但我们素质教育的土壤并没有迅速积累。我们的教学背离了“提高信息素养,赶超世界信息化的步伐”的教学理念,单纯追求技术层面的应用。
解决思路:(1)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元化,积极鼓励各地方、各学校开展以技术向素质回归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只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有这样的决心,那相应的诸如师资、硬件设施等都会有序的解决。
(2)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的依托是技术,技术必须通过充分的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只学不用,是目前我们信息技术教学不能向素质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我们应广泛地开放现有的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正确引导学生走上由参与到自觉应用的途径,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真实信息素养。
十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了,但却没能将这门学科的价值充分发掘出来,原因可以罗列许多,但根本还是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信息技术教育直接关系到我们几代人的学习素养和社会的发展,希望不远的一天,这个打破枷锁的学科让更多学生受益。
(遵化市东旧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