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呼唤“以人为本”

2011-12-29邹燕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应强调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信心;兴趣;能力;评价
  
  教师不能满足于书面知识的传授,而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指导思想,要求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思想和主体发展地位,明确了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已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下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出几点看法。
  一、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差生表现也突出。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并非天才。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组织教学。
  笔者通过对我校2006级140名职高班学生的入学资料统计得出:这些学生的家庭条件处于中下水平,有的家庭负担较重,对孩子们成长上的关注不够,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不多。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有不少学生有严重的偏科现象。由于缺少沟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只是点到为止,甚至“拳棒相加”,使得这些学生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和逆反心理。
  “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在学习中,如果缺乏自信心,会导致成绩不理想,更会产生畏惧学习心理。不难想象,越是基础差的科目,就越不愿意学;越是不愿意学,就更学不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找回学习信心。
  二、有声有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如果学生长时间呆在同一个教室里听讲,肯定会造成视觉、听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容易出现低谷,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只要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不论什么课,学生都会精神振奋,一改教室里委靡的状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想解放,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不怕出错,有大胆尝试的勇气。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育资源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了共享。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来选择、修改和制作课件,用在重点、难点内容上,帮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由于多媒体课件实现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四位一体,使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形象,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学生对上课内容感兴趣了,学习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三、明确主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所谓学习能力,即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活动中,能够完成解决问题的主观条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从“授人以知”到“授人以能”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宰,学生习惯了被“牵着鼻子走”,逐渐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这样的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人生的积极态度“贵在参与”,学习也不例外。教师讲十遍的效果大概还比不上学生自己练一遍。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都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要把学生的眼、口、手、脑解放出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讨论、分析、实践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圣地。
   四、科学评价,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网上有一则故事说:在美国几乎每个孩子的屋里都有一大堆的奖状和奖杯。我们不禁会问:难道美国人人都是教育孩子的高手吗?事实并非如此,学校评这么多奖,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也不是为了表彰某几个人,而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奖项的设置可谓五花八门,即使你没有什么突出表现,但一学年下来没有缺过一堂课,也能获得一个“全勤奖”。而学生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可以对他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他的发展。
   评价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考试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而我国很多职高学校有关制度规定:某课程的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按照这个计算公式,学生只要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靠死记硬背取得高分,就算平时上课捣乱、不交作业,总评也能合格。试问:这样的评价标准合理吗?
   根据职高学生的特点,应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应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建议使用以下公式:某课程的总评成绩=50%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而且评价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要注意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鼓励学生,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堂教学呼唤“以人为本”。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使课堂成为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张咏铃.也论高校德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J].现代教育科学,2007(05).
  [2]任宏伟,郭玉洁.高职院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