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背景下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2011-12-29杨建廷
成才之路 2011年23期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新课标背景下,运动负荷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尽可能地使运动负荷趋于合理。
关键词:运动负荷;“三维”目标;健康第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体育课堂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探索如何按照课程标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涌现了一大批课改先进个人,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令人欢欣鼓舞。但也有部分体育教师对“运动负荷”“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等缺乏全面的理解,在体育课上只注重学生的兴趣,强调学生个性化、自由化,淡化了运动技术教学,忽视了运动负荷的安排,长此以往,学生的健康水平必将继续呈下降趋势,这样是不利于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的。
一、运动负荷的重要意义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教学任务、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并使运动负荷和休息合理交替,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
1. 运动负荷是检验体育课活动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新课标背景下,一堂高素质的体育课应当看全体学生是否能学到知识和技术、心情是否愉快、师生情感交流是否和谐、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归纳起来,既要追求育体效果,又要追求育心、育德效益。然而正在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探索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增进学生健康的时候,却出现了一种忽视学生身体锻炼和运动负荷的倾向。体育课只重视学生玩的兴趣,不注重课堂锻炼效果,没有基本的运动负荷作保障。实践证明,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无法掌握运动技术,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也无法得到发展。作为“三维”目标基础的身体健康无法得到保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也就失去了依托。因此运动负荷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依据,是检验体育课活动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2. 合理的运动负荷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生理特点是骨骼发育比较快,身高增长迅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尚未完善,神经系统的可塑性、灵活性比较好。心理特点是兴奋过程比较强,抑制过程较弱,情感活跃并伴有较强的冲动性,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或无法抑制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适时加以调控,预防机体对过强刺激不能产生良好的适应而导致运动损伤。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依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促进身体正常发育,不断改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提高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学生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欲望的需要,在充分肯定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必须重视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性。笔者认为,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即“基本的”“必须的”和“相对科学的”。那么,合理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 应保证学生的身体安全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是制约运动负荷的一个关键因素,运动负荷过大会导致伤病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但是什么样的运动负荷是“过大”的,许多老师感到困惑。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一般都安排比安全临界线小得多的运动负荷。这样做实际上降低了体育锻炼的效果,那么怎样既能收到最佳效果,同时又保证锻炼的安全呢?笔者认为,结合身体锻炼的“靶心率”掌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来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一项简单而又实效的措施。
2. 应达到学习运动技术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要有“必要的练习”,这“必要的练习”是需要一定的运动负荷的,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必须依据完成运动技术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来安排,保证学生学会规定的技术,如果运动负荷过小,学生没有学会预定的运动技术,那么这个课的运动负荷安排是不合理的,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比如,学习投掷技术,学生练习次数少,课的运动负荷较小,就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必须多次练习,加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投掷技术定型。当然,学习不同的运动技术,其运动负荷是不尽相同的,应根据具体的运动技术具体安排。
3. 应保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
体育课要锻炼学生身体是天经地义的,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锻炼学生身体呢?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是伴随运动技术学习的身体素质练习;二是为提高运动技术的专门性身体素质练习;三是为发展学生某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即课课练。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必须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作保证,只有达到一定的运动负荷,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提高。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安排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除上述几点以外,运动负荷的安排还应考虑以下因素:如课的目标、学生的个体差异、场地器材、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心理效应等,同时结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即运动技能形成的三大规律来合理安排。只要我们关注了这个问题,就会使运动负荷的安排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趋于合理。
在新课标背景下,在探索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的过程中,受新旧思想的冲击,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容易形成由一种片面过渡到另一种片面而影响课程改革和发展,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将现代与传统教学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和促进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邳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