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类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2011-12-29金娅琳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摘要: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一些高校正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在各院系中实施导师制。本文以某高校艺术学院为例,分析了该学院艺术类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行情况。
  关键词:艺术类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致使学分制下班主任管理模式出现困境。为了有效地应对新形势,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本科生导师制应运而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逐步开展施行导师制。
  1. 班主任制
  我国高校在教学方面实施的多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模式,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作为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按照细分的具体专业和规定的年度进行。班级是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作为班集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就应运而生。班主任管理模式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的本科生班主任管理模式的生存遭遇了不可回避的困境。
  2. 导师制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专业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既不同于本科毕业设计的导师制,也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它是指本科一入学就配备导师,进行四年的指导。其工作职责集中在思想引导、学习方法、专业素质、生活辅导、职业指导等方面。如北大提出的本科生导师职责包括负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给予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学习方法的帮助,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
  由此可见,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负责,因此导师制管理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类本科生实施导师制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趋向个体化、微观化、动态化、复杂化。教学上出现的“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生活上出现的“同学不同寝,同寝不同学”现象,这些都造成了同一班级内部同学学习内容、时段、进度、场所、空间将不再完全一致,学生将很难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弥补了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缺失。一方面导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进行指导和帮助,能更及时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生活需要。尤其对注重个性、集体观念淡薄的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导师制就显得更为行之有效。
  1. 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受生源的多样性、录取方式的独立性及专业课授课的方式不同于其他专业等因素影响,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差异,无形中增添了艺术类本科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要想做好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不断地总结、剖析艺术类本科生的特点,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1)崇尚个性,蔑视共性。他们独立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强调个性,蔑视共性;他们崇尚自由,个性十足,反叛精神十足。(2)理想信念淡漠,文化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知识面较窄,思想肤浅,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蔑视传统;对专业课程很重视,不关心时事,对人文政史等知识显得不是很关心,更有甚者采取逃避的态度。(3)感性丰富、有正义感,易冲动、缺乏理性思考。他们感情丰富,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负面现象,对待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反应很强烈,缺乏理性思考,做事很少去考虑后果,凭感情用事。(4)创造力强却组织纪律性较差。他们思想和行为具有浪漫色彩,思想活跃,对外界刺激敏感,思维角度独特,作品富有创造性;同时,思想行为往往过于浮澡,对身边的规章制度置若罔闻,不愿接受纪律约束,把邋遢当成艺术家的气质;创造性与随意性较大,进而随意性和散漫现象时常在学习生活中发生。
  2. 某高校艺术学院导师制实施情况
  现以某高校艺术学院为例,分析该学院从2009年至2010年一年内导师制试行情况。学院为2009级共210名学生配备了24位导师,平均每位导师指导的人数为8~9人。根据学期末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导师与学生按照约定定时联系的占2w7rQbRVIKSah62p/dV1vNQ==5%;导师在有必要时联系学生的占45.83%;导师有空闲时就会去联系学生的占4.17%;导师要求学生有事主动联系的占25%。这样基本保证了导师在学年内与学生见面次数超过6次以上的占50%。导师与学生经常的见面、沟通、交流,为导师及时解决学生各方面问题打下了感情基础。
  导师按学院规定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专业思想和专业兴趣的占22.72%;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占54.55%;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的占13.64%;介绍专业课程体系,指导学生选课的占9.09%。学生联系导师时询问最多的问题:思想方面占10%,学习方面占55%,生活方面占25%,心理方面占10%。由此可见,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再综合解决学生平时的思想、生活、心理及职业导向。但是这样也相对地增加了导师的工作量。
  经过一学年导师制的试行,据调查结果显示:83.7%学生很愿意接受导师指导;10.2%的学生不能理解导师的意思,让导师失望;仅有6.1%的学生对导师制根本不了解,对导师制持无所谓态度。94.4%的导师积极性非常高,愿意担任导师工作,并觉得导师制意义很大,值得去做,也取得了成果;只有5.6%的导师由于其他原因,而把导师工作当成是履行义务,秉持无所谓的态度。
  据该高校艺术学院于2009级艺术类本科生一学年内导师制试行情况的数据显示,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管理弥补了班主任制的缺陷和不足,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并不能说导师制就一定的好,导师制的实施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有待于解决。如导师资源、精力和时间的不足;导师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选择导师的自由度较小;导师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班级观念不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缺失等问题都是导师制要实施下去所必须解决的。
  三、结语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这种形式下导师制的实施相对来说更适应这种状态。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出现不到十年的时间,应该说,在部分高校的研究和实践下,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导师制的实施也存在着系列问题。因此,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人、因地制宜,坚持借鉴和创新相结合,制定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导师制,让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