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对生活的回归
2011-12-29沈克菡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历史和现实生活相联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要使历史教学回归生活,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联系生活、还原生活、提升生活、服务生活。
一、联系生活——胸中有墨始作画
案例1:《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教学片段。
曾经听了几节历史课,其中有两位教师上的都是川教版八年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一课,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每年的3月,美国的国务院就会发表《国际人权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其中,肯定要对咱们中国的人权状况大加指责,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人权的国家,民主和法制不健全,事实是这样的吗?从而导入新课。而另一位教师则以学生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现实作为教学资源,如小到班级的民主选举、村民委员会或居委会的民主选举;大到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等,设计合理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启示:历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抽象的理论的教学,在这部分教学中,需要教师去联系生活实际,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这些教学资源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非常熟悉。教师和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适时、适当地帮助、指导、启发学生,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资源的共享,并最终建立一种关注生活、致力于改善生活的态度,才能画出优美的画卷。原来凸显历史回归生活,还要求教师要联系生活——胸中有墨始作画。
二、还原生活——未成曲调先有情
案例2:表演——《重走长征路》(以《红军长征》这一课后的活动课为例)。
我准备了食用的野菜和用稻草编的几双草鞋。活动课上,我让学生代表穿上草鞋,到操场上急行军,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长征有了现实的认识。紧接着学生又表演了长征途中的几个感人的小故事,如《一袋干粮》《草地夜行》《七根火柴》等。遥远的历史鲜活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宛若亲身经历了长征,感触完全不同,引发了学生对长征的新的认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真正体验了长征的伟大与艰辛。
启示:历史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而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是还原生活。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真切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精心创设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具有思想教育价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进而对间接经验进行内化。在上面的案例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重走长征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得到真切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了体验,真是起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从而形成真实的体验和认知。原来凸显历史回归生活,教师还得还原生活——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服务生活——学以致用会有时
案例3:活动课《访家史、写家史、讲家史》。
家庭是人才的摇篮,访家史、写家史、讲家史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主题活动。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把家庭的变迁放入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让学生对抽象的历史知识有了更加具象的认识,同时还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启示: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领,教学还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旨归,指导和引领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使他们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要实现课程、教材、教学向学生生活的回归,还应该致力于使课程、教材、教学,再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发展他们的生活能力,引领他们更好地生活。这是课程、教材、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回归学生生活”的本质含义。原来凸显历史回归生活,需要服务生活——学以致用会有时。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必须以“学生的视点”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去挖掘符合初中学生生活的素材。同时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启示,理论得到提升,从而由认识生活到学会生活,由学会生活到热爱生活,最后形成良好的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使历史教学落到实处,让生活因历史教学的回归而更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
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