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当代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1-12-29郑燕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1. 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计算教学
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两位数加二位数的口算》时,教师创设情境:(1)二(1)班和二(2)班能合乘一条船吗?(2)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吗?从乘船这个现实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从具体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分析提供信息与所求问題之间的关系,探究解决问題的方法与策略,能使计算教学与情境创设有机结合。
2. 利用游戏活动进行计算教学
如在练习口算时,可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提升学生数学兴趣。
二、加强口算和估算
1. 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在小学阶段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是笔算、估算和其他计算方法的基础。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两位数乘三位数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几×几+几”的口算练习。口算训练应以听算和视算为主,尽量少采用效率比较低的口答方式。
2. 培养估算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估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具有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后,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优化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全面化。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高效,甚至有些不合理,这些都是正常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生的不同算法,为这些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例,引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方法,使他们的算法逐步优化,思维得到逐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对解題方法进行回顾、反思、总结、比较、自我调节,在进行“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活动中,增强具体问題具体分析的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评价,进而掌握更好的算法,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唐河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