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体育有效教学刍议
2011-12-29匡敏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体育课程改革,集中反映了新的时期下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突出健康为基础的人本理念,为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在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的有效性,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这篇文章是基于学校高中体育课堂,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为切入点,从以下的几个方面作简单阐述。
一、正确理解有效性内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给每节课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单纯地关注运动技能的发展,更要注意健康观念的体现,还要将个体差异考虑在内,对能力较高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对能力欠佳的学生适当放低要求,让每个学生都不再觉得体育课是一种负担。同时,教师还要制订长期的教学计划,学期、学年教学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大方向确定了,体育教学才不至于偏离轨道。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有效教学”的理念和能否在课堂中实施的关键因素。教师根据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增删教材,增加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指定的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使教学更有效。教师只有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才能将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分层实施教学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学生主体作用体现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将学生分成A、B、C三组,根据学生的技能差异、男女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实力等因素,对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因材施教”。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在他们自身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如果三级跳远,不同群体的学生跳的距离、高度不一,弹跳力量有别:素质好的学生可以在目标上进行提高,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稍差的学生身体素质与技能、速度稍慢,应减少跳跃高度,使他们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通过这种分层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练习,同时能给每个学生更多的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并在心理上产生更多的成就感。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选用探究式学习能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做到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如教师提出“如何锻炼能使肱二头肌发达”的课题,并利用哑铃、握力棒、拉力器等几种简易器材,让学生设计较好的练习方式。这样,学生便可以在实践中设计几种练习方式,假设某一种练习方式锻炼效果较好,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人体解剖、生理和力学的知识进行探究。
又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原地运球和行进间运球都是按拍在球的上方,按拍的具体位置有何区别?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动作,再由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的不同。紧跟着提问:要想行进间运球速度更快,要注意哪些问题?
案例分析:教师正确示范、讲解、学生练习,一直是传统教学的固定模式,现在教师通过设置各种疑点,让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分析问题,找出正确答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提升教学评价质量是关键
体育教学评价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要加强练习。新课程倡导的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为了提高体育课堂评价的结果,必须首先着眼于课堂过程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不是每个学生都将按照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去学习,很多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突发奇想,把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也有些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仍然没有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用创新和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学生,在肯定与褒扬的同时,对有偏差的现象要及时引导和纠正。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传统的评价体系,强化激励机制,尤其是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反馈,把他们的进步幅度纳入到体育学习成绩中去。
总之,体育教学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回归到体育教学的本质,以人为本,挖掘体育课程资源,不断研究、探索教材教法,切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江苏省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