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探究

2011-12-29杨文鹏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而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不仅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平台。课堂提问是一种交流,是师生传递信息的一种渠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维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的反思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普遍对课堂提问缺少足够准备和重视,教师提问层次不高,提问流于形式,课堂反馈缺乏技巧,无效信息影响了课堂效率,导致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效果达不到最优化,有的课堂提问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以下是目前我在教学过程中碰到的一些课堂提问现象:
  案例1:有时去听信息技术课公开课,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很准确,有时一些较难掌握的问题都能准确回答,但过后问学生才知道,这些学生都是学习好的学生。我认为这样不足以真正的发现和了解全体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问题,更不能了解学生的目前的学习情况,而且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
  案例2:高中信息技术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很多,因而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为了节约课堂的教学时间,往往有的同学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教师就急切地找学生回答,中间的“候答时间”很短。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回答不是很理想。还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回答了,但是学生的答案与教师预想的有很大的差距。这时教师就简单地说“请坐”,不对学生出错的原因与错误之处作出评判,这样就不能进一步地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案例3:一位教师在上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节《信息的特征》时,通过举例类比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了信息有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可伪性等特征。接下来这位教师提出问题:“信息还有什么其他特征吗?”课堂上学生满怀热情地进行讨论,但结果不是太好,教师最后只有亮出自己的答案:“信息还有相对性的特征。”但学生对于相对性这个概念根本不理解。这个问题是个探索性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但这个问题是超出学生目前知识水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这样解决,你可以问学生:“同学们,NBA总决赛还有5分钟开始,在等待的过程中,你认为这5分钟长不长?”学生会说时间很长。你接着再问:“同学们,如果让你在电影院里看5分钟的电影,你认为这5分钟时间长不长?”学生会说时间很短。教师总结:“同样都是5分钟,但是让人的感觉长短不一样,同样的信息给不同的人听了,对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会不一样,通过上面的提问,你认为信息还具有什么特征呢?”
  对于上述课堂现象,我认为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没有针对教学的内容重难点提出问题,为了提问而提问。
  (2)提问形式化注重提问结果,用好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同学的思维。
  (3)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深一脚浅一脚,无层次感,无坡度。
  (4)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考。
  (5)教师“理答”枯燥,不能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1. 强化教材、学情分析,有目的地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不能想当然,教师在课前要仔细研读教材与大纲,并且要以教材的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我们教师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构思巧妙,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兴趣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引人思考的提问往往可以让人产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逐步引导,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启发性提问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案例3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缺少了启发性提问,是蹩脚的提问,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通过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总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起对新知识的认识。
  (3)难易适中,注意问题的科学性。教师要提前研读教材与学生,设计出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不能让学生很容易答出,提出的问题要适当的高出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努力一下才能达到”。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给学生搭台阶,作一些铺垫性的提问。
  (4)立足全班,注意问题的广泛性。课堂提问应面向所有的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才能吸引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上来。现在很多教师喜欢提问“好学生”,对于那些“差学生”怕他们答不出而避开他们,就像我们案例1中的教师一样,这样做会使得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差,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即便是在提问某一个同学时,教师也要提醒全班同学认真倾听。我们可以这样说:“下面请某某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其他同学听听他的回答是否与你的想法相同,然后说说自己的观点。”这样会使得回答的同学与旁听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优化了提问效果。
  2. 提问方式多样化,掌握“候答”技巧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什么提问方式,应根据教材内容、提问时机以及检查的目的来进行灵活的运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是:文字性的概念内容琐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较多等。对于文字性概念的提问一般是一些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对这些内容基本上是死记硬背,理解较少,很容易忘记。比如问学生:“请说出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很多同学回答不上。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效果会好很多:“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哪一次革命使得信息首次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答案是“文字的出现”。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知道具体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内容,还必须对信息技术革命的内容有一定理解,这样就能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案例2中的现象是我们目前信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使用“候答”技巧,让学生有相应的时间思考问题,即便学生回答问题后,也不要急于给学生评价或者提出另外的问题,应让学生有相应的时间弥补自己回答的不足之处。这样做有两个好处:(1)学生回答的时间长,准确率得以提高,不能作答的次数减少,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创造性的思考也增加了。(2)教师的活动减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增加。对于那些反应较慢的学生,他们更能从容地回答问题,对不同内容的反应增多,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加强。
  3. 及时恰当“理答”,促进提问升华
  学生答题后,我们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及时恰当的“理答”。在“理答”时,我认为教师应该注意这几点:
  (1)认真地倾听。这样表示教师很重视和关心学生的回答,有助于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2)给予学生鼓励。教师要以赏识评价为主,因为学生常常把老师的赏识看成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教师在评价时要多多发现回答中“闪光的东西”加以表扬,对于错误的回答要及时地纠正,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出错?同时在思维方式和答题态度上加以肯定。
  (3)不要以教师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否定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答案可能良莠不齐,教师应及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答案,让学生知道这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归纳出来的答案,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反馈的中重要一环,是教师、学生互动的重要纽带。好的课堂提问有的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能“吹皱一池春水”。因此,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多下工夫,刻苦研习,去激发学生无穷的求知热情。
  
  参考文献:
  [1]任满琴.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