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美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011-12-29杨勇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摘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注意采用引导、表扬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美术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放开手脚,大胆地尝试,才能调动学生对于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从而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学习潜能;审美教育
在美术教学中,一次精到的示范,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表扬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关注和学习激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注意采用引导、表扬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重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重视个性审美,提高审美意识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去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青睐。因此,我在课堂中注重了对作业的设计,比如针对有些绘画型作业,允许学生进行创作、参考课本图片稍加改动或者干脆临摹。我在评价作业时,及时肯定了学生的独到之处,引导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艺术作品,使他们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他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美术的乐趣, 从而大大激发了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一次次的激励,促使他们的绘画能力不断进步,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二、重视自我体验,培养参与意识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著名教育家爱默森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应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当学生的思想受到绘画水平的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适量的帮助,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能顺着自己的思路驰骋,让其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愉快和轻松是美术学科赢得学生喜爱的法宝。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如《海报设计》,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都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琢磨、探索,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重视艺术表现,激发创新意识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必须有一个长久的影响计划,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接受和青睐美术教学。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表扬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让他们觉得人人都是设计者,人人都是成功者。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也才会给他们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同时,要把学生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他们的艺术个性充分表现出来,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丰富的源泉。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美术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放开手脚,大胆地尝试,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对于艺术的探索精神,培养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从而使他们走上一条热爱美、创造美的多彩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