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职类院校日本文化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

2011-12-29贾安如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摘要:日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根据《日语课程标准》,学生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被分为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五个方面。笔者结合“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日本文化课程的特点,提出了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引导的几个方法。
  关键词:心理特点;日本文化;情感态度;正确引导
  
  一、“90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高职类的院校,而所招收的学生都是标准的“90后”学生。在与这些“90后”学生的接触交往中,笔者体会到,他们的思想中出现了一些“70后”“80后”所不具备的新特点。
  1. 思想独立,思维活跃,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社会文化思想的“百花齐放”,多种思想的碰撞,使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不再满足于盲目地接受某种思想或理念,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自我性。“9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管教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导致自我意识增强,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漠等不足。而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家庭类型相对较多,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学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比较淡漠,往往对社会容易产生负面的想法。
  2. 受网络影响较深,知识较丰富,但缺乏深度
  网络是“90后”学生离不开的学习工具,从网络等媒体中,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但正是这种便利,让“90后”的学生出现了“浅阅读”文化现象,虽然获得了大量信息,却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借鉴,因此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严重缺乏深度的,是没有经过自己的再加工和再思考的。
  3. 物质水平提高,价值观念现实
  “90后”的学生正身处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其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往的学生有很大的提高。在强调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很明显,社会环境具有两面性,既有促进情感健康的一面,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念的现实,甚至会引起部分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二、日本文化课程的特点
  1. 日本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记录和储存文化,并使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而文化不仅对语言起着制约作用,而且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学习一个国家语言的同时,了解其成立、依存的文化背景就显得势在必行。学习日语也不例外。因此,日本文化课程的开设对于日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应该说,该课程相较于其他如语法、听力等课程,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是有其优势的。
  2. 采用教材的具体情况
  日本文化课程是为本校日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开设时间为一学年,每周两课时。二年级上学期采用的教材为《日本世情》,该教材的内容涵盖了日本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宗教和生活风俗习惯等几乎所有领域。二年级下学期采用的教材为《新编日本史》,该教材对日本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对外交往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但由于是纯日文编写,学生阅读时有一定的困难。
  三、 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引导方式
  1.“抛弃”教材,采用模块化教学
  本课程所采用的两本教材解说详细,内容翔实,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但是,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抓住教材,照本宣科,恐怕是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笔者采用了一个大胆的办法——“抛弃”教材,即不按照教材固有的具体章节进行授课,而采用模块化教学。
  2. 改“说”为“唱”,大胆改变课堂模式
  在前面分析如今学生心理特点的时候,笔者曾指出,学生们通过网络能够轻易地获得各种文化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正是基于对学生心理的这一认识,在讲授《日本世情》第五章第一节《日本的音乐》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简单介绍自己所熟知的或喜欢的一两首日本歌曲的名字,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唱出其中的一两句。这一环节的运用,是希望学生能在日语学习活动中克服害怕心理,能大胆模仿,敢于用日语表达,能体会日语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日语的信心。
  3. 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进课堂
  在讲授《新编日本史》时,笔者常常采用的办法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学生在看问题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是多元的,有的甚至彼此是冲突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果此时,教师对讨论中的所有观点都简单地赞扬肯定,那么就会使学生陷入价值观取向的茫然之中,甚至形成偏激、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佐佐木瑞枝.日本世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