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评讲课的尝试与思考
2011-12-29殷美芳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一第二学期的第一次月考结束了,2010级计算机(1)班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特别是题型为选择题的一卷得分率很低,我课前喊来了课代表,要求他把选择题的正确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对照。课上,我请同学对照答案讲原因,不清楚的我再讲。一题一题的都讲过去了,同学们应该也都懂了吧?下课了,我喊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到办公室,拿出这次考试的空白卷,“这次考试已经结束了,选择题每题的答案都对照了,刚才课上把每题的选择原因也都讲了,现在你把选择题再做一遍,不允许错两题以上,你能做到吗?”“老师,我不能,有好些题目我还不会……”后来找了好几位同学,发现很少有100%做出正确答案的,看来我的试卷评讲课效率太低了。
二、问题的分析
1. 课前师生准备都不充分
我要求学生找出自己的一卷,对照课代表显示在黑板上的参考答案,找出自己的错题。学生也对照,但他们只是算出自己的分数(选择题用填涂卡,学生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分数),至于为什么会错?为什么选这个答案?他们就不管了,反正不会的题目老师课上会讲。
2. 课堂单一的“师”讲“生”听,单调枯燥
每次的试卷评讲课上,总是我在唱“独角戏”,孜孜不倦地向同学们传授着解题的技巧和“独家宝典”。这种评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经验,我一相情愿地把学生当成了一张白纸,总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只会昏昏欲睡,自然出现了低效课堂。
3. 课后作业的布置,缺乏新意
每次试卷评讲课结束,我总是布置类似的作业:把错题用练习本订正一遍。这样的作业学生不需动脑就做得出,纯粹的机械劳动,对课堂的学习没有丝毫的触动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低效课堂。
三、问题的解决
1. 课前准备,让学生“参与”进来
课前我不再仅仅要求学生对照答案,而是对照答案的同时发下错题统计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错题统计表,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填写:(1)错误的题号;(2)对照正确答案有没有理解选择的原因,如已理解写出理解的内容;(3)回顾考试时自己的想法,写出考试时出错的原因(①知识性方面的错误;②判断理解方面的错误;③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④记忆方面的错误)等。我及时收回统计表,归纳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对课堂教学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同时根据学生填写统计表的情况适当的加减分,以便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前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试卷的分析,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堂实施,让学生“活动”起来
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上课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我把课堂时间划分为三步骤:
(1)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在课堂开始宣读成绩较好的同学名单(名额控制在班级人数的20%之内)及统计表填得较好的同学名单。这样既肯定了少数同学努力的结果,也给学生群体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评讲试卷,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时,必须做这样几个方面的记录:①本组经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及解决时的困惑所在;②本组争议较大的题目及争议的焦点;③本组同学错误最多的题目及错误的原因;④本组总结出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学生课前已经作了充分的自我分析,现在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多问题能得到解决,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对错误加深了印象。教师的任务是到各小组中聆听,必要时也参加讨论或给予引导。教师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构建了一种师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2)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组内合作完成,我让各组展示本组记录的①、②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不相同,组间可以解决。如第一组不能解决的是第6题,第二组不能解决的不是第6题而是第15题,说明第一组已解决第15题,第二组已解决第6题,这样两组就可以互相解决问题。以此类推,难题也很快得到解决。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表现得特别积极。因为这是帮助一个组或者几个组的同学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这个“动作”需要同学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他们必须去回忆这类题目是怎么要求的,同时促进了同学们对这道题的再次研究和挖掘,因为只有自己真正弄懂了,才有可能把题目讲懂、讲通。而小组讨论正好给研究和挖掘提供了合适的平台。在这里,每一位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时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的讲解作适当的点拨和纠正。如遇到每组有同样的问题,或组间争论不休的问题,就必须通过老师的精讲来解决。这时教师的评讲内容和评讲方式已水到渠成,评讲的内容是大部分学生反映出的疑难问题,评讲的方式是教师深思熟虑过的,从而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师生互动归结技巧。
在组间交流记录的③、④两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能力点的变式训练,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总结同类题型的理性解题规律,从而提升有效能力。比如对于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的题目,学生往往错误率较高。我引导学生从错误原因入手,师生共同概括出解答此类习题的规律:弄清意思;注意褒贬色彩;成语作句子成分,要注意前后的搭配等。再比如考查语言连贯性的题目,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我引导学生归纳出解答此类题目的规律:先阅读语句,把握中心,确定起首句,然后根据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对其他句子依次排列。语句中的关联词语及其他衔接呼应的词语如“一种”“一种”,可作为排序时的参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引导、提示作用,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让学生来总结学习经验,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提醒应注意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解放自己”。我个人认为只要在每一次测试中,学生有那么一点收获,都算是成功的。
三个步骤中,学生再也不是单纯的“听”,而是积极地进行着学习“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3. 课后提升,让学生“创新”起来
试卷评讲课结束,我不再布置让学生把错题订正一遍的作业,而是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出与错题等量的题目,这些题目必须与错题一一对应,解答运用到同样的知识点。这样的作业,再也不是简单的机械劳动,要完成好这个作业的前提就是要把握好试卷上出现的知识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们有了紧张感,知道老师会及时进行学习效果的反馈,在意老师会注意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久而久之,课堂学习也就不敢怠慢了,学习效率也大为提高了。
四、反思
通过问题的解决,我觉得课堂教学要始终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哪怕是试卷评讲课,我们也要坚持这样的课堂理念。通过试卷评讲模式的改变,绝大多数学生都比以前要投入得多,试卷评讲不再无足轻重,试卷评讲课也不再是“催眠课”,试卷评讲的效率高了许多。
当然,如果始终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试卷评讲,我猜想学生用不了多久又会倦怠的。“教无定法”,课堂应该永远是千变万化的,而我们教师应该是这种变化的策划人。作为一名职高对口班的语文老师,我深感试卷评讲的重要和不容易,我想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引入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就会变得活力而高效。而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实践,及时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需要,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切实有效。
(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