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生心理 培养学科情感
2011-12-29胡敏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提高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研究,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
一、 研究学生心理特点,抓住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他们想学好这门课,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步步深入,一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由主动逐渐变为被动,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智力因素和教材的难度,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没有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研究,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没有经历学科情感,失去学习历史的信心和兴趣,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学生对考试成绩过于看重,特别是关心自己的成绩在班里的排列名次。当他们经过努力而成绩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时,便对历史学习失去了信心。(2)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非常关心和重视,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很少过问,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得不到老师的耐心帮助和指导,便对老师和学科丧失情感,学习上失去动力。(3)在课堂上,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责备,他们会失去自尊心。
二、培养学生学科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教学中,既进行认知性的学习,同时也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好,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进入接受知识的良好状态。所以,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如此。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真诚的爱和亲切感。一旦学生有了这种被爱的心理体验,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拥护、信服、热爱等情感,也才会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而产生学科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学习中多次失败、屡遭挫折的情绪,会挫伤学习积极性,产生兴趣低落的情绪。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克服和排除影响智力因素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根本上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灌云县杨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