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养
2011-12-29诸葛海荣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摘要: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教学目的的明确性,成为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实践经验,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谈几点体会,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健康;培养
据有关资料显示,当今我国的小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占87.6%,其中较严重的心理缺陷者占32.1%,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7.8%,并且这个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理问题严重威胁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品质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已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已成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阵地,各个学科的教学都负有此项重任。
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特点,把它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教学中师生间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兴趣牵移、语言启迪等,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而且小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字、词、句、篇,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能惟妙惟肖的、引人入胜的净化少年儿童的心灵,打开沟通的门锁,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凭借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有利资源,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促进他们的自身成长,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打好基础。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表现
1. 敏感
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 叛逆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 忌妒
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 失落
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 自卑
它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 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方法
1. 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丰富营养,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明确目标,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2. 创设宽松、愉快的教学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师和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及学生的心理体验。要创设和谐愉快、丰富的教学心理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创设入情入境的意境,给学生以形象感染、情意熏陶,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如在学习课文时可将图像、音乐等合理结合,或巧用故事、表演等;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如采用游戏式、竞赛式等;三是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获得提高。
3. 关注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不在于装满一桶水,关键在于点燃一把火炬。”小学生自尊心强、好表现,表扬与激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愉悦心理,对他们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和后进生,教师要学会欣赏,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他们亲切平等、爱护、尊重、激励等情感信息,为他们创造一个友爱、团结、合作的共同进步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充满自信、进步成长。
今天,很多人批评是教育制度遏制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然而,寄希望于这种教育体制出现重大改变并不实际,倒不如帮助孩子找出对他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模式。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莉.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
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