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人性化思考
2011-12-29刘萍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美术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中的艺术。在中职美术教学中,如何把握中职美术课堂的天平,怎样发挥职业中学学生的潜能,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思索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职业中学的美术教学更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创设“诗情化”教学、“人情化”教育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兴趣这一老师在教学中真正令教与学互融互补,互为依存。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性化;对策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是知识的渗透,更是情感的互融;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思维、有情感的,中职学生的思想、思维和情感较之普高学生更丰富、更复杂、更有多面性。美术学科不仅是单纯的艺术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与人文相交融、相互补、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因此,中职美术教学中的人性化渗透正如一块顽石,是可以攻玉的,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者只有在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现状的前提下,才能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一般来说,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自觉性、行为习惯和思想素质与普高生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自己的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了解学生半学期以来的心理状况,我要求他们每人给我写封信。信中,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浅显的感受,有的学生从毫无认识到略有感受,只是苦于没有美术基础,也有的渐渐喜欢上这一专业,更有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感受但却愿意学。我在回信中肯定了他们的认真与努力,认同他们的心态,认为不甘心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可更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应将这一压力转化为动力,同时给他们朋友般的支持。于是,学生进步很快,并在学习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驱动力。
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情感人,以情动情,人之常情。有一位教育家把教育与情感关系视为池塘与水的关系,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对策
兴趣是力求知识和趋向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定向、动力、支持和偏重作用。正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成了特殊的享受,变成了精神的享受,成了心灵的鸡汤。的确,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呢?兴趣是永恒不变的,还是可以转移的呢?我认为人的兴趣爱好有天赋因素,也有培养引领的因素;兴趣既有终生的兴趣爱好,也有潜移默化的转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科特点围绕人性化的主旋律,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动机激趣
对于动机激趣,许多教育家都有精辟的论述,如马卡连柯说:“人类生活的真正刺激是明天的快乐。”当前,许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的理想比较渺茫,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知道能否作为理想的后盾。于是我针对学生的心理,多角度地进行理想教育,明确学习的动机。
尽管有了较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但还是有不少的学生把学习纯粹当做任务,很少有动机心理,甚至有的学生告诉我,他不喜欢专业但喜欢上我的课,我就借机讲述了一个戴尔·卡耐基关于成功和动机的故事:三个建筑工人,第一个认为自己工作非常艰苦,设法逃避;第二个人认为那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但第三个人认为自己正在做一件光荣的事情,以自己的工作而自豪;数年之后,只有第三个人成功了,他成了建筑工程师,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被人们所认可了。听完故事后,我让学生对号入座,学生或多或少从中得到了启示。
2. 情感激趣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激励和唤醒,无论是肯定支持,还是赞赏鼓励,都要有教师的情感投资;以情激情,以心换心是情感激发的有效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对一个教师来说,使教学变得有兴趣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情感投入不但要善于创设情境,还要善于发现情感投资的机会。如在“构成”课上,我发现有位男生经常不做作业,问及原因说是自己没工具,第二天上课时,我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制作工具送给他,并告诉他工具陪我走过高中走过大学,包含了老师的感情。以后的日子,这位男生每次作业都认真完成。师生间的情感越来越融洽,学生也渐渐喜欢上我所任教的学科。一次偶然的换课,走进教室,学生竟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学习兴趣也随即而来,一开始等待下课的学生竟然要求老师能否再增加几节课。在这一转变中,人性化教育仍如影相随,贯穿其中,融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3. 综合激趣
学习内容单一、操作方法机械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科的人文内涵,体现学科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习素描色彩、人体结构和比例等基础知识时,我让学生知道如果能把基本功打扎实了,美术功底深厚了,不仅能学好专业,还能触类旁通;并且,是进入高等院校的入学考试科目。如果能学好素描、色彩等基础色知识,学好设计和绘画,将会成为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偏才”。除此之外,我认为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如韵律和节奏等方面更是可以互融的,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给学生播放古典音乐、轻音乐等舒缓的音乐,以取得感受上的共鸣。尤其在色彩构成中,通过各种音乐的播放,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美术的感受也多了一份。结果,学生的色彩构成效果很好,韵律和节奏都很强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4. 艺术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学呢?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课的课堂教学应该更具艺术性。虽说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的桶与碗的关系,但教师本身除了具有较好的专业基本功外,各门学科知识都要略知一二。如在上图案课程时,我顺手用写意的画法画了一头残缺的大象,让学生上讲台补充完整,学生饶有兴趣。再如,当学生作画时手腕不够用力或用力点不对时,我便拿篮球等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作比喻,而当学生调皮地用英语说话时,我也用英语交流,甚至有的时候讲到意境渐生,我会给学生即兴赋诗一首,甚至有一次,学生吃口香糖,我没说,但等下一次课时我主动分发口香糖,等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但又很想知道为什么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口香糖哲学”,即:口香糖嚼淡了只有扔掉,但学习不是口香糖,是茶,越喝越有味。当然,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艺术也带有艺术气氛,甚至教态都能影响学生的兴趣。种种事例都证明用人性化教学手段,是正确的、必须的,是有利于教学的,也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和至高点。
通过中职学生的现状分析和相应对策的实施,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性化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美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结合起来,将兴趣与理性结合起来,带给学生不同的感觉,也是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尝试。情感是纽带,是砝码,是特殊的交换品;兴趣是老师,是路标,是内驱力。以教师情感为推力,牵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以情感为砝码,对学生注入新鲜和自信的活力;以特殊的交换品为中介,激发学生最质朴的兴趣爱好,是美术教学的必需品,也是美术教学的战利品,更是诗情教学、“人情”教育的展现。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