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
2011-12-29魏娜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语文教学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一天、一个月能看出语文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教和学双方长时间不懈的努力。“大语文”教学旨在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诵
诵诗,诵名言,诵警句,诵美句。起初由教师精选推荐给学生,让他们每天课前背诵一篇,代表师生的问好。一段时间以后,可指导各小组轮流搜集并向同学们推荐,之后可以完全放给他们去做,并要求他们坚持记下这些精彩诗文。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们的词汇增加了,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增强了。此法是借鉴传统语文教学中“涵咏法”,是旧方法的翻新。
二、读
要想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质,首先要练就一个过硬的读的本领,扩大其阅读面。但图书不足怎么办?到图书室借阅也只限少数,加之时间受限制,大面积阅读是不可能的。其实办法是有的,可以去发动学生,让他们每人在自己阅读的书籍中精心挑选一本文艺性书籍,最好是短篇的,以周为单位,每周每生读一本,下一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调节,这样时间一长,读的书多了,兴趣也有了。当然教师的指导是不可忽视的,指导他们读什么,要有选择;怎样读,要讲究方法,讲求实效;不能为读而读,为看热闹而读。
三、览
览就是要紧跟时代气息,挑选精美“时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去览,让他们去了解现实,把握时代脉搏,漫出知识的温床,去做时代青年。这样做,对改掉他们作文中的“学生腔”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时文”的来源可以是师,也可以是生,要鼓励学生们认真挑选,积极推荐。
四、赏
电影、电视、戏剧对人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与这些几乎“绝缘”了。学校不提倡不组织,家庭更是严加防范,学生的审美实践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提倡每周看一场好剧正是针对这一现状提出的。当然,这里要把握好时间和“度”的关系,“看”只是在周末,次数不能太多,既使学生得到休息,又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享受,一举两得。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是优秀之作,内容不健康的劣作要在排斥之列。不然,学生自由放任,频频出入录像厅而不管,后果不堪设想。
五、写
写即写日记,用写日记的方法来提高写作素质。不少文学家就是借此走上文学之路的,只是近年来由于应试的原因,认为学生无时间写而被“砍”掉了。在这一点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写日记写什么的问题,有些学生的日记就是因为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而不写的。教师应当适时地告诉学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材,小到当天见到的精彩场面、优美环境、一颦一笑、一草一木,大到重大事件、思想感触,都可以写进日记里。教师要检查,要抽样批改,对于佳作要及时推荐给学生们欣赏。这样,一学期下来,便是厚厚的一本,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成长经历皆在其中,呵护、珍藏自不待言,写作水平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六、设
语文设置活动课是素质教育的一大创举,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很大的作用。活动课从内容上、方法上都要精心备课,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徒劳无功。教师可以配合上述活动举行日记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亦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还可以召开剧评和书评座谈会,让学生评论所看的戏剧和书籍,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行记者采访、编辑校报和文秘方面的知识座谈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才能使学生每次活动都有收获。
七、谈
学生一周以来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有何收获,很值得总结。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某方面的体会进行交流,这对他人、对自己下阶段的学习都很有帮助。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书面的,形成文字,用黑板报的形式张贴出来;也可以是口头的,用座谈会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论何种形式,教师都要很好地组织指导,并善于发现学生的经验,然后引导他们自己表达出来。有时还要在总体上把握好活动的原则,在经验交流会上总结上周的成绩,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周的设想,这样才能使这一活动健康有效地开展。
以上诸方法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把握时间的“度”,弄不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同“减负”的要求相抵触。
(莒南县坊前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