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因我们而飘逸文学的馨香

2011-12-29苗小燕

成才之路 2011年27期

  翻开新课标下的语文课本,浓浓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阅读这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精品,犹如含英咀华,令人回味无穷。那么,我们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让文学形成动听的音符,奏响感人的乐章呢?
  一、应该以广泛的终身阅读为基础
  不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见识势必浅陋,语言势必枯燥,教学中也就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能就课文讲课文,就字词讲字词,就问题讲问题,课堂会因此单调乏味、死气沉沉。现实中,有很多学生原本不喜欢语文,但却喜欢上某老师的语文课,他们认为某老师知识面广,文学素养高,能让自己在课堂上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会思考。可以说,阅读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师获取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教师远离了文学作品,就不可能有丰富的学识,就只会在课文之中转圈子,渐渐干涸枯竭。课堂上语言质量的低劣,反映出来的不单纯是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一个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文学素养低下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应把阅读文学书籍作为真正该备的一课,备好这一课,你才会感受到汉语言的丰富多彩,才会使你的语文教学趣味盎然。
  二、语文教师应注意锤炼文学语言,力求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气息
  规范、简明、连贯、得体是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富于形象、富有感情、准确凝练。当然要做到最好很难,但是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去做,却表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度责任感。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还认为训练语感的途径是留心生活和鉴赏文艺。
  所谓语感,叶老的解释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这是属于对语言文字本身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这种理解要靠训练,即多读多欣赏文学作品。语文老师倘若能坚持自身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那么在教学中便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培养兴趣,其次教给方法,有兴趣就能养成习惯,有方法才能读出成果。文坛巨匠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能熟记几百篇文章,这都是真功夫。因此,教师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真正学好语文。
  三、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时,如果能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范文,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克服对写作的恐惧心理,更有效地教会学生作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养成写范文的习惯,平时多动笔,并且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创作。实践证明,教师的写作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而且,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习作练习,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通过写作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应当是飘逸的,像空中一朵轻灵的云;应当是清新的,像雨后一片清新的草地,不带任何的尘埃和杂质。让我们走进文学,让文学亮丽语文课堂,让课堂因我们而飘逸文学的馨香。
   (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