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2011-12-29王广和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在当前社会,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不断推出,要求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及时跟上改革的步伐。于是,如何组织教学,怎样做才能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让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以及怎样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就成为数学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从未脱离过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就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点滴体会浅谈自己的感受,以求教于专家同行。
  一、关于课堂导入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堂课中教师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导入是否引人入胜则是至关重要的。导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课前看一个短片、欣赏一段音乐、听一个小故事、猜一个谜语、做一个游戏,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这一堂课充满期待,自然而然地融入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从而自然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这种课改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情境的创设,不管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课都会有情境的创设。上课时往往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为此,不少教师要绞尽脑汁地去创设一个情境。当然,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其实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但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去寻找原型,因此,我们在情境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程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境成为课堂的摆设;其次要注意情境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境中兜圈子绕远路;最后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首优美的乐曲的话,那情境的创设就好比是悠扬的和弦,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某一情境,新颖的、直观的情境使学生注意力在放松中集中,在放松中形成了另一种注意。在这种无意识中,学生的思维被引导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上来了,这是有利于学习的。
  三、关于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都不管,课堂上不进行讲授,完全让学生自行活动,教师的作用被淡化,他们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的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改进学生学习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多用激励性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学习数学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需要表面上的热闹、作秀,而要以人为本,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教与学更有趣、更有效。
  (作者单位 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