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发展 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2011-12-29奂翠琴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鲜活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的、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面对着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丰富情感和充满个性的学生,我们教师应当充分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潜能,满腔热情地为学生创设交流、讨论的机会,让他们展开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要关注学生发展,适时调控与引导,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一、顺应需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时,教师应打破“线形序列”,随机应变,及时选择预设的程序,为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简单复习面积的概念后,我给学生提供了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几个不同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这时,然后有很多学生小声地说:“我知道的,长方形的面积只要量出长和宽就能算出来。”“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此时,该怎么办呢?我在“对未知的探索”与“对猜想的验证”这两种预设中,选择“对猜想的验证”,并利用手中的学具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形成结论”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教育家研究发现: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探索,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就能激起无休止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的欲望。
  二、善待“差错”,促进知识的建构
  教学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通过巧妙点拨,扭转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如在教学“一般应用题”后设计一道练习题。即:曙光小学今年春季进行植树,六年级栽树78棵,比五年级栽的棵数的2倍还多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结果学生出现三种解法:①78×2+6;②(78-6)÷2;③(78+6)÷2。老师先让这三位学生分别说出列式的理由之后,并没有及时地给予评价,而是让学生写出本题的数量关系。六年级的棵数减少6棵是五年级栽的棵数的2倍,则正确列式应是②(78-6)÷2。在这之后,还要求他们针对自己原先的错误列式改编应用题:式子①78×2+6:六年级栽树78棵,五年级比六年级棵数的2倍还多6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式子③(78+6)÷2:六年级栽树78棵,比五年级栽树棵数2倍少6棵,五年级栽数多少棵?这样,有意识地从错误列式出发,改编应用题,使所列算式符合改编后的应用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使类似的错误不再重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巧抓“意外”,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面对课堂中的一个个意外,教师要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巧抓各种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引导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临近结束时,教师边播放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边配着画面演示。放着放着,儿歌戛然停止,画面中的荷叶上出现了成百上千只青蛙。教师请学生思考如何将儿歌继续往下编。这个练习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期待学生能够根据青蛙的只数与嘴、眼睛、腿之间的关系将儿歌续编,可是,事实并没有如教师所愿。一生回答:“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学生话音刚落,课堂上一片笑声。教师微微一怔,突如其来的意外并没有使他难堪。“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了。但大家再想一想,这a只青蛙与b张嘴、c只眼睛、d条腿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片刻后,一生回答:“这里的a=b,c=2a,d=4a。”师:“那请你们再来编一编,要从续编的儿歌中体现出青蛙的只数与嘴、眼睛、腿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片刻后,一生编道:“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当学生编出“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这句“知识含量”不高的儿歌后,教师没有加以否决、也没有一味的赞同,而是敏锐地意识到由于a只青蛙与b张嘴、c只眼睛、d条腿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可以将b、c、d用含字母a的式子表示,实现转换。于是,加以引导,让学生经过思考发现其中的联系,运用字母表示数及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新知编出儿歌,达到复习巩固新知的目的。可见、适时点拨、及时引导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的开发,使生成更有效。
  课堂是生命交流的驿站,是思想碰撞的舞台。关注学生发展的课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个人意见得到尊重,学生的个人表述得到赞赏,学生的创造智慧就被点亮了。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成为师生充满激情、发挥智慧、张扬个性的场所,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 湖北省远安县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