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求异思维能力

2011-12-29任建勋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越来越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也就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而求异思维的内涵是:敏于生疑,敢于存疑,勇于质疑;并由此源源生发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发展性、创造性、突破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
  那么,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呢?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我认为,只有教师先具有求异思维,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性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而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具有求异思维后,才能在教学之前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在教学之中为学生搭建求异思维的平台,教学之后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一、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
  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一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外,更要特别注意鼓励、发展学生的“别出心裁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评价学生答案的对错,而是千方百计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想出更多的答案。我们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课堂,利用“历史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知心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1.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
  2.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
  3.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不能望文生义,将同步共振错误地理解为“同行”“滞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求异思维功能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求异思维,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教学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求异思维的平台
  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如果教师一反传统型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索求新的人。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传统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处于抑制的“休眠”状态,大大妨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之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一直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之前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在教学之中为学生搭建求异思维的平台,还要在教学之后为学生提供求异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人类的历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人是怎样运用多种手段和资源解决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思考:“会不会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不可以实现呢?”“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呢?”
  未来需要我们的青少年去创造,时代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去认识和研究。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应以自己的创造力和劳动,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探究和实践,积极利用历史课堂教学工具及现有的手段,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