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郊区教育坚冰实现教育公平
2011-12-29王万和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部分农村学校逐渐划归市区管理。为了缩小强、弱校差距,教育行政部门的一贯做法是抽调市区部分精兵强将到郊区学校工作。由于历史、城乡差距等原因,郊区学校在各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生源差、硬件设施薄弱、教师竞争意识不够……
一、受伤的教师
为了扩大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一郊区学校订阅教育教学专业杂志十多种。对于一所学生不足200人,教师只有14人的学校来说,在这方面的投入已相当可观了。然而一年过去了,借阅杂志的教师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经过一番调查得出一个结论:不愿为他人作嫁衣的观念根深蒂固。
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市区学校每个班的学生都在七八十个,而郊区只有二三十个。市区每个年级平均有四到六个平行班,而郊区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郊区学校有一年六年级只有三个学生。为什么只剩三个学生?逐渐转学了。一年级招生每年至少在30人以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人数在递减。毋庸置疑,这些学生通过各种关系转到市区学校去了。多年来,这样的现实极大地挫伤了郊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还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尊严,有人说他们教学水平差。各种不公加重了郊区教师的抵触情绪,使得他们不思进取,消极怠工。
二、A、B、C、D四所学校的发展
A、B、C、D四所学校呈L形。A、B两校位于竖坐标,C、D两校位于横坐标。A、B两校自建校起就属于市区,C、D两校后来划归市区。四所学校相距分别约一公里左右。
首先说说A、B两校,B校成立先于A校几十年。随着城市发展,在居民的呼声中A校应运而生,高楼拔地而起。一所最初规划招收学生1000人的学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居然突破了2000人,达到2300多。哪来这么多的学生?B校的学生在锐减。一些学生舍近求远,多跑一公里路,路过B校到A校上学。是B校的教学质量在下滑吗?其实不然,原因很简单,B校是平房,冬天学生要自己生火,而A校是楼房,冬天有暖气。相隔五年,B校拆除平房,盖起了很气派的教学楼,生源大增。A校生源不再增加。
其次说说C、D两校。C、D两校和另外四校同时被划归市区管理,两校学生数相当。D校在质量检测中连续五年位居被划归的六校之首,然而几年间生源未增。后来C校修建,一幢崭新的教学楼高高耸起。新学年招生一年级突破70人,大大减轻了B校的招生压力。D校生源依旧没有改观。
最后说说A、D两校。这两所学校是同一年修建的教学楼。因为A校属市区,投入大,维护及时,楼房外观整洁,而D校属农村,无资金及时维护,瓷砖脱落,外观破旧,直至今日,依旧衣衫褴褛。再加上当时没有安装供暖设施,仍旧生炉火取暖。
通过A、B、C、D四校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百姓在追求什么?教学质量与教学环境,孰轻孰重?百姓为什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显然他们毫不保留地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心声——追求教育公平。只要稍微有点能力的家长,即使是砸锅卖铁,托人情找关系也要把孩子送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学校去上学。也正是这种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行动一次次地挫伤郊区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反思
1.以均衡发展为前提,加强硬件保障
正视百姓呼声,缩小教育差距,实现公平教育,政府部门必须优先加大对郊区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办学条件,确保郊区学生就近入学。
防止教育投资发生肥出帖膘现象,市区学校学生扎堆,资金过剩,重复建设。目前,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市区小学实行每生400元的补助,而郊区小学和农村小学实行同一个标准,每生300元。
2.落实政策目标,确保教育公平原则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这些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
3.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当今教师有必要谋求自身专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是广大教师在新课改中获得的机遇,也是教师面对新课程所面临的挑战。新课程的推进为当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更深刻的理由和更广阔的空间。各校应以理论引导、专家引领、联片教研、校本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郊区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赢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尊重。
(作者单位 甘肃省凉州区南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