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1-12-29王鸿举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而,作为语文教师,在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融常规教学、活动性课程为一体。教师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寓人文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应含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丰富的人文知识,二是崇高的人文精神,即对人类、对民族的责任感,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
一个5岁的孩子看着电视新闻问爸爸:“他们为什么每天都打仗呀?还杀人呢!”这位爸爸沉默了一会儿,说:“因为有些人虽然长大了,可还是不懂事。”人类不光天天打仗,而且代代打,从远古打到现在。就从人类个体而言,马加爵杀同学的悲剧,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事等等,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扭曲。
那么,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本着“救救孩子”的目的,要在语文教学中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师应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
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面对信息激增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在精通教学业务的前提下,要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虽不必样样在行,但都应有所涉猎,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在渊博的人文知识,如此,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同时,时时都要严于律己,事事都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多读好书,首先自己要博览群书;要求学生勤奋好学,首先自己要严谨治学;要求学生文明礼貌,首先自己要举止文明;要求学生遵守纪律,首先自己要遵纪守法。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学生往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付诸实施。
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
在人文知识的含量上,应该说,语文学科具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文学知识,也有大量的社会知识;有斑斓的艺术鉴赏,也有精彩的科学小品;有古代的灿烂成就,也有当今的前沿学术;有博大的中华文明,也有典雅的外国精品,真可谓包罗万象。而其间蕴含着真知灼见,或者体现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正是照耀学生精神世界的智慧之光,引领学生扬帆远航抵达成功彼岸的巍巍灯塔;其间流淌的崇高的人文精神乳汁,也正是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食粮。教师在教学中,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除了挖掘出课本作品中人文精神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比如在教《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让学生体会都德和李大钊的那种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之情;在教《理解,应该是双向的》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懂得尊重别人,摒弃自私行为;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可着意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教《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时,可激发学生为生长在这个美丽的国度而骄傲的自豪感,如此等等,只要教师有心,总能找到契机,因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一个比语文知识、思想道德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融常规教学、活动性课程为一体
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训练为主线,以人文精神为中心,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自学等方法,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实现教与学的同步,直至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主体观念和独立思考意识,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语文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经常开展演讲、辩论、专题讨论、课外阅读等活动,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变单向学习为多极碰撞,开发学生右脑,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更具体地感受到人文之光怀,教师在做出榜样的同时,对学生要给以直接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尤其对那些语文成绩不太理想,行为习惯不大规范的学生,(下转第134页)(上接第133页)更要将其看作是有尊严、有思想、有个性、有潜力的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成为帮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的引路人。对学生学习上的疑难、思想上的迷惘、生活上的困顿以及成长中的烦恼,都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主动关心,为学生排忧解难,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总之,创新不是游离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实践之外的怪物,它需要土壤、水分,阳光、雨露,而人文素质正是创新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寓人文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则无疑给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创新基础,那么,学生的创新之花必能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