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指导学生作文
2011-12-29匡维英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小学中,学生最害怕的便是作文。许多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件“苦差事”,谈到作文就头痛。每次作文或内容雷同、千篇一律;或无话可说,空话连篇;或东拉西扯,没有主题。渐渐地,学生产生了一种“谈文色变”的心理。谈到写作文,有的学生瞠目结舌,有的学生唉声叹气,有的学生无从下笔。久而久之,作文成了束缚孩子们身心健康的严重枷锁。他们只是被动地应付老师布置的作文,做着毫无意义的机械运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才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写作文,是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信息的摄取和储存就谈不上信息的加工和输出。因此,单靠阅读书本获取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得让学生放眼生活,留心周围的人、事、物,让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他们提供无穷无尽的“作文源泉”。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运用智慧,激发学生兴趣,开拓思路,调动积极性,使人人想写,并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随时抓住问题和需要等契机,循循善诱,适时点拨。让学生既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使每个学生的意识有所凸显,个性得以张扬,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为学生“创造”生活,激活生活体验,实现情感交融
农村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单调,没有城市里的孩子生活那么丰富。因此,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为他们的习作提供“材料”。为学生“创造”生活,比如说在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二节班队活动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一次“击鼓传水”活动课后,我发现有的孩子脸红彤彤的,有的孩子喜笑颜开,是个交流体验的好机会,是作文的很好素材。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交流自己的相关体验呢?关键在于“激活”。我接着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过得怎么样?心里怎么想的?愿意把你们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写下来,告诉老师吗?”这种轻松的谈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活了学生交流的欲望,让孩子们乐于表达。《一次有趣的班队活动》《一节难忘的课》《一节紧张的班队课》等一篇篇有童真童趣的习作就这样诞生了。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生活,在生活中多与学生交流,激活生活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实现“心”的接纳
习作指导,要重视人文性,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小学生正处于思想感情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思想还很幼稚,情感还很脆弱。因此,教师在生活中要善于捕捉思想火花,通过交流,正确引导。
一次,我出差回来,刚走进教室,有学生就开始打小报告。一个学生说:“老师,罗豪和梁修梅打架。”有的说:“上科学课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在讲话。”……当时,我认为这是一个教育学生的好机会,是作文的很好素材。于是,我积极引导:“孩子们,我不在的这几天,你们表现怎么样?有什么心里话想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同学说?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老师说?”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当班主任不在时》《罗豪同学,我想对你说》《老师,我想对你说》《调皮的我》一篇篇散发着思想火花的习作便出炉了。一个学生在《罗豪同学,我想对你说》中写道:罗豪同学,班主任老师在的时候,你从不敢打架。老师出差了,你便开始打架。我想对你说,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不应该做不利于团结的事——打架,违反学校的纪律。不管班主任老师在不在,我们都应该遵守学校和班上的纪律。老师不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好好表现,不让老师操心。
小学生虽小,但对生活中的事情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想火花,让学生乐于表达。
三、在生活中,巧妙选材,促成“思”的泉涌
习作中材料就是“闸”,抓住适当的时机,取适当的方向和角度打开它,学生习作时就会文思泉涌,汩汩流出。当学生选材感到困难时,应鼓励学生写“放胆文”,把口中要说的话,心中所想的内容用文字写下来,消除习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有一种放松的心态,没有束缚,没有枷锁。
另外,要寻找那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为学生所熟悉,能唤起他们愉快和美好感情的事情。这类材料的最大优势就是让学生有所感触,有话可说。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学生乐写的题目。如:写写名字的来历,为自己去浏览过的风景区写广告词、解说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作文是学生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在生活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捕捉思想火花。这样,作文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学生有了素材,就对作文有兴趣,就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不再觉得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写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 四川省合江县参宝乡望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