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2011-12-29杨斌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摘 要:实现历史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一直是历史与社会教师们孜孜追求的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最终达到“我乐学”“我会学”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做到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无形提升同步,各方面有所收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教学情境;学生主体
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生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有效课堂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利用好课堂40分钟,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一、找准定位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我们要认清三个概念,即“有效教学”“全效教学”“无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使学生学有所成。我们不能把有效教学理解为“全效教学”,认为应该使每个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每一项内容都予以掌握。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差异是永远存在的,要尊重差异,从严要求的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背离有效教学的宗旨和初衷。实际上违背了有效教学的准确定位。
但是,同时我们也不能以此为理由降低对有效教学的要求,使有效教学变成“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该达到一定目标的学生,我们决不应该降低他的目标,能达到的水平,一定要达到。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的关键是给有效教学找准定位,工作做到细处,落实到每位学生的每个细节。
二、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关键步骤
1.大胆突破教材设计,从有效性大局出发,设计好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要充分利用我们历史学科历史故事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讲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盛唐气象》一课的时候,就大胆突破了教材编写体例,先不讲隋朝的历史,而是利用“玄武门之变”这个历史事件来设计导入语,吸引了学生,又做到了重点内容突出,效果很好。
我们历史与社会课堂除了上述这种以历史事件导入外,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故事、谜语、诗歌、音乐、电影、典故导入等等。
2.多用、巧用课本插图,增强直观性。形象生动的插图,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也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代表人物画像,有利于克服学生死记课本历史人名、地点、年代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增强直观性、欣赏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利用插图要围绕教学目标。
3.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面对的学生也在发生变化。尤其 我们历史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面对新学生、新教材,不能再用我们的一只粉笔来进行教学。但是与此相反的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唯多媒体马首是瞻”,滥用多媒体,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无限提高,满堂课尽是多媒体图片,使得学生审美疲劳。这样做的效果适得其反,因为毕竟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是主要的。多媒体的定位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而已,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4.史论结合,感受成功之愉悦。要想做到让学生史论结合,首先老师要做到史论结合,我们不仅仅要讲课,更要做到“两个侧重”,即:侧重于论课,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和评论历史的方法。这是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体现的重要环节之一。比如我在讲《秦汉王朝》时,通过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下收集资料,在课堂中设计了“秦始皇PK汉武帝”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分组整理后,结合为两大组,分别代表秦始皇和汉武帝,跨越时空隧道,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让学生知道了秦始皇和汉武帝各有伟大的功劳和历史的局限性,然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即正反两方面来进行。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历史知识,而且在活动中增强了自己搜集、整理、团队合作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初步学会了如何评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且使学生在评论中享受了历史特有的美感,享受了学习历史成功的愉悦。
在引导学生评论历史时,一定要注意提示学生掌握丰厚的历史史实,平时多读史书,做到积淀历史知识,做到史论结合。坚持论从史出,论有所依。不作空洞论调,不当空头理论家,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和严谨的作风。
5.善于利用讲课技巧,调动学生“胃口”。在讲到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至高无上的皇权》时,当学到“东、西厂与文字狱”时,我首先请同学们听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地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其中不仅有宾客的姓名,而且连哪个人坐在什么位置都一清二楚。这一看把宋濂吓出一身冷汗。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课本中就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的答案。这段故事的讲述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课堂上。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主要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教会学生思路和方法,不依赖老师。
1.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还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我是如何达到目标的”“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提供思维范例和过程,不让学生无章可循。
2.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本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终是在实践和训练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内部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及时校正学生的思路缺憾,不放过错误细节。
3.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
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提出问题,引入自学之门。上课伊始,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通过思考,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注意问题的针对性,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2.有意设疑,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街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注意问题的切入性,不提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3.联系比较,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把历史上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思维,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注意问题的关联性,不搞一盘散沙。
4.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能力训练,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多问“为什么”,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史社教学的效率。所以能力训练一定要注意问题的纵深性,不搞浅尝辄止。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2]侯晶晶.教育变革的领导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3]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作者单位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