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2011-12-29孙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验证。通过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生的学习成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验教学。
一、多做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上课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是看老师做实验,没有直接参与,效果较差。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演示实验也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高效率的学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当然,有的演示实验不是很直观和清楚,老师可自制仪器模型,比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表盘、托盘天平上放游码的标尺等都可制成一个放大的模型,再练习读数,这样既清晰直观,全班又都能看得见。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让学生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受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二、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往的分组实验教学中,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来做,没有半点创新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主动地去获取、去探究,这样实验效果也不是很好。笔者认为,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能力的实际情况来安排预习及实验,这样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体会就较为深刻,最关键的最本质的问题也才能领会得更深刻,并且还可能发现新的问题。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我在凸透镜的实验教学时,有学生就大胆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薄木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还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像吗?这个像与未遮挡时的像有没有区别?这时我没有直接说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相信学生通过实验,印象是相当深刻的,这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鼓励学生勤做小实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小实验所表现的物理知识是最直观、最“原汁原味”的。学生做小实验、搞小制作不但可弥补课内实验的不足,同时操作方便,浅显易懂,再者也容易取材,更适宜学生去完成。比如:使用的器材不受限制,学生回家后自找材料,就地取材,学生对这些材料很熟悉;从仪器的设计和制造、实验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这都有利于他们探索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观察周围物理现象的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也是学好物理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个物理知识都来源于实际,又抽象于实际,这就需要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于实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去观察、去实验。如对“惯性”这一概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坐公共汽车时,当车开动,又突然刹车时的感受等。如果教师经常布置一些预习性的课前观察和实验,学生的观察与实验的习惯就能逐步养成。他们会觉得观察、实验轻松愉快,学生置身于物理现象之中,见到现象就分析,这种效果不一定比配备仪器的实验差,况且配备的仪器演示的现象一闪而过,又不可能人人都做。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深刻、牢固,应用知识才能灵活、准确,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是根据课本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因此,在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为如下几部分:观察物理现象、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验证物理规律等。
综上所述,要发展学生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师应该把精力从单纯传授物理知识转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训练上来,切实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这就需要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努力去探索,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