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高中生物教学片段谈如何化解预设和生成的冲突
2011-12-29郭元强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摘 要:作者通过展示一个生物课堂教学片段,提出化解预设和生成的冲突可从以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进行科学预设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三方面进行尝试。
关键词:课堂教学;预设;生成;冲突
在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一节内容中,关于“疫苗”在本节不属于重点,系了解层次。下面是相关教学片段:(按教师的计划,离下课还有七分钟)教师布置学生用两分钟时间阅读、思考,然后开始提问。
老师:什么是疫苗?
学生A:疫苗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来达到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生物制品,它基本上是由微生物及其所含成分制成。
老师:疫苗属于抗原?抗体?还是其他免疫物质?
学生B:属于抗体,因为它能提高免疫力。
学生C:不一定,能提高免疫力的不一定是抗体。可能属于抗原,因为它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来提高免疫力的。
学生D:也可能不是抗原,比如一些微生物产生的青霉素等抗生素就符合疫苗的定义,这些抗生素是疫苗吗?这些抗生素属于抗原吗?
学生E:还有,注射青霉素需要做试验,是为了避免过敏反应。所以青霉素是过敏原,就是抗原。能提高免疫力,又是微生物产生,所以可作为疫苗。
老师:同学们的发言很好,让我意想不到。由于我们时间有限,我先提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免疫力?第二,疫苗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作用原理是什么?第三,抗原与过敏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同学们下课后研究,下节课再探讨。
老师:下面,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疫苗的种类。请××同学给我们介绍。
××同学:疫苗包括三类……介绍完毕。
(下课铃快响了)
老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C:我们都有过免疫接种的体验,有的是口服糖丸,有的是采用肌肉注射。为什么不全部采用口服的方式?
学生F:老师,我也有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对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进行科学的监测,提前通过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的方法大量制备各种抗体直接对抗疾病?
(下课铃已经响了)
学生D:对不起,我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把一些疾病的抗性基因转移到人体内,通过基因表达获得抗性?
老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起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下节课由第三小组做三分钟专题发言。下课。
这个案例是一个常规的新课程课堂教学形式,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已经能主动参与进教学中了。该片段中,课堂预设的时间大约在六分钟左右,教师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都有较为清晰的安排,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学生的一些意外发言和疑问。一方面,我们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学习的主动而感到高兴,这是教师长期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的结果,是实现的情感和价值目标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是有冲突的,我们还需要探讨怎样化解这种冲突。
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这就会产生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情况或学生有了新的疑问和思考,这就是生成。在课堂教学中,预设过度会导致对生成的忽视,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这是不少教师所担忧的。
如何化解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冲突,可从以下几点来尝试:
一、以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
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是师生多边活动和学生思维灵动的必然和偶然。其实必然和偶然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因为生成源于学生和知识。年轻老师总是希望多一些必然,少一些偶然。为了减少偶然性,必须加大对教材本身和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剖析和研究,从而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做到纲举目张、收放自如,使生成更具预见性和方向性。此外,教师在课前要尽可能预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避免和减少低层次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做到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提高生成的质量。在本片段中,如果教师对教材整体和学生都有很深的研究,在师生的共同作用下,也能把“意外”处理得游刃有余。
二、以学生的发展为导向,进行科学预设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主体是学生。所以,预设必须想学生所想,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既要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既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又要兼顾特殊群体。在预设中,尤其要重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对学生的表现应该给予包容和肯定。在该片段中,充分表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很强。所以,教师在预设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分类的和分层次的准备,在每一个“意外”出现时,及时进行引导。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该案例中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造成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出现了高二学生无法解答的一些问题,使教师很为难。但是,教师很机灵,针对新的生成,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让学生课后探究,暂时化解了冲突。
可见,预设应是适度的,生成也应是适度的。在宏观上要进行预设,微观上要积极生成。要达到预设和生成的动态平衡,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不是要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预设是教师以教材和学生为基本点来完成的,而生成是课堂上教师参与的多边作用的结果。高素质的教师能大胆、主动、科学地进行预设,也能以其深厚的功底和教学机智合理地把握、调节、促进各种课堂生成。要做到这一步,除了加大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外,还有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及时反思并形成文字记录。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同科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行科学预设。
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做出明确的判断,在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兼顾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不要拘泥于一时的“损失”,可以通过不断“刷新”预设来获得更大的教学成就。对课堂上信口开河、(下转第18页)(上接第17页)随便乱说要及时制止,对精彩的生成要喝彩并使之升华,对偏离航道的不能让其随波逐流而应使其迅速归航。例如,本案例中,由于出现了第一个“意外”,关于疫苗种类的内容就可以放到下一节课,节省下的时间,可以趁热打铁解决第一个“意外”。
总之,我们必须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进行科学预设,因为创设情景让生成更美丽。
参考文献: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郭元强,男,汉族,1985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中学生物高级教师,现任昭通市中小学实验教学及综合实践研究理事会理事长、昭通市教育学会理事。
(作者单位 云南省昭通市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