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薄弱学生”的认识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2011-12-29程武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期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对“体育薄弱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形成因素作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并提出几点在教学中的可行性的转化对策,以期改善“体育薄弱学生”的现状,从而实现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薄弱学生;个性心理;转化对策
1.前言
体育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抓住大多数,但也不能丢掉因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技术而达不到应有水平的“体育薄弱学生”。因此,如何做好“体育薄弱学生”的转化教育是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分析与研究
2.1“体育薄弱学生”的身体特点
“体育薄弱学生”在身体方面通常表现为体质差,健康状况不良。
2.1.1身体形态方面:体重指数低于或高于正常同龄学生的指数数值,显得瘦弱或过于肥胖。
2.1.2生理机能方面:各器官系统机能较差。运动时心血管机能动员慢、潜力小、恢复慢、呼吸表浅、频繁,运动心率恢复较慢。
2.1.3身体素质方面: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均相对较差。
2.1.4适应能力方面:由于受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的影响使得学生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防疫能力也相对较弱。
2.2“体育薄弱学生”的心理特点
2.2.1认识方面: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体育意识淡薄、体育素养不高,缺乏正确的体育观,对体育的目的、价值、功能没有正确的认识,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要求上,不能处理好德、智、体之间的关系。
2.2.2情感方面: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体育活动中的紧张性、激励性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2.2.3意志方面:意志品质薄弱,在体育活动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顽强性、自制性和勇敢精神。
2.2.4个性方面: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往往知难而退。这种性格的内倾性,造成了他们孤僻、不好动的性格。
2.2.5能力方面:对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注意力不能集中,理解能力差。运动记忆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较差。
2.3“体育薄弱学生”的形成因素
本人对本校的2008届高三学生和2009届的初一年级的部分体育学习困难生做的调查。从结果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2.3.1内因:
2.3.1.1多数“体育薄弱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体育课就是玩玩而已,只要身体没病,上不上体育课及体育成绩好坏无所谓。
2.3.1.2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上课自制力差,不能按要求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练习时常常是躲在一旁当“观众”。
2.3.1.3体质状况欠佳,有的学生身高过长、有的学生过于肥胖,或有其他疾病身体虚弱,这给他们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1.4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差,“体育薄弱学生”的身体素质往往处于下游水平,达不到中学生应有的标准,因而在学习田径中的跳跃、投掷、体操时都有一定的困难。
2.3.1.5心理发展不健康,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因而在责任心、求知欲、好胜心、意志力、独立性和自我锻炼意识等发展水平上都显著低于体育学习优良生。
2.3.2外因:
2.3.2.1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他们一门心思抓孩子的智育、抓文化课的成绩而忽视孩子体育课的学习和德育教育,平时根本或很少了解孩子在学校体育课学习的情况。
2.3.2.2教师的影响。
2.3.2.2.1用剥夺、疏远、贬抑和支配等方式伤害学生。
2.3.2.2.2经常批评,不大表扬甚至对其成功、进步持怀疑与否定的态度,不平等对待。
2.3.2.2.3漠视“体育薄弱学生”的好奇心与热情,使他们失去发展的动力。
2.3.2.3学校的影响。学校还是以“升学率”为目标,有的学校把毕业班的体育课与课外活动课改为其他科目,使这些学生以后很难适应更高年级的体育教学。有的学校和老师还经常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补差、测验,这对“体育薄弱学生”更是雪上加霜。
2.4对“体育薄弱学生”的转化对策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体育薄弱学生”进行转化教育,首先要对其进行逐个分析研究,找出其原因及存在的实际差距,分清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然后对症下药。具体有以下几点:
2.4.1针对内因进行转化。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尝试着从以下几点转化“体育薄弱学生”。
2.4.1.1合作小组法。在学生刚入校时,结合必测教材和发展身体素质能力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初始测试,将全班分成优、中、差。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谊,更能有利于“体育薄弱学生”成绩的提高,也能使体育“优秀生”增强责任感。
2.4.1.2双分教学法。改变了以往一个班级同一种要求、标准、教法的模式,考虑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技术、身体素质的考核,划分层次。A组,技术、身体素质均较好;B组,技术、身体素质一般;C组,技术、身体素质均较差,存在学习困难。A、B、C三组的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可以滚动。
2.4.1.3成功体育法。当学生一有进步,就及时予以鼓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每位同学均尝到成功的滋味,用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2.4.1.4多次成绩考核法。将过去的一次性考试改为多次(3次或3次以上)教师制订出每次考试成绩的比重。从而使其产生期待控制自己学习成绩的效果,并使其学习水平不断提高。
2.4.1.5客观评价法。能对“体育薄弱学生”从多方面客观评价,从而能消除他们对体育考试结果的恐惧和担忧,即使最后的考试不一定合格,但是通过与其他方面的评价结果相结合,也可能会出现理想的体育成绩。
2.4.2针对外因进行转化。
2.4.2.1多一点尊重。在教学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对他们多点尊重,切忌对完不成动作的“体育薄弱学生”横加指责、讽刺挖苦,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4.2.2多一点热心。在教学实践中对“体育薄弱学生”多一点热心,体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2.4.2.3多一点机会。由于“体育薄弱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因而他们在课堂上的锻炼机会和表现机会很少,其实要想转化“体育薄弱学生”就必须多给他们一点照顾,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给他们体现自我的机会。
3.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课上,“体育薄弱学生”表现出胆怯、缺乏自信以及过分紧张忧虑等情绪特征,而且,一般情况下他们更乐于当观众,非经老师督促才肯练习几次。要想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解决的不仅仅是他们在体育上的进步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心与增强自信心,使他们终生受益。这就要求我们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多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支持,从而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谢佩娜,张健忠.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现象的探悉.体育教学,2003(1):12.
[2]汪晓赞,季浏.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中国学校体育,2003(3):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