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2011-12-29周家娥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学生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与相互作用对课堂教学氛围与教学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在体育学科教学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消除体育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不良障碍,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里品质受到实际的锻炼,并得到切实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使学生做到乐学、会学,保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最终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竞争与合作。体育学科的特点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各种心理体验,同时,要根据不同的竞争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锻炼了心理承受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竞争并不可怕,有胜利就必然有失败,能够正确地对待成败,失败乃成功之母。五个指头有长有短,没有谁是万能的,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
  对待失败的学生,教师除了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外,也要帮孩子进行分析,一起探讨如何参与竞争,找到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发现自身可能还存在的不足,正确地认识自己,就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失败,也就可能奋发图强。教师不要强化竞争结果,要让学生明白,只要积极参与了,就是一种成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鼓励学生要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上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又会导致身体上的异常和病态。
  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可见,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