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动起
2011-12-29邓军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主动探索新知,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有了成就,使学生在“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一、把握主体性原则,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动手操作,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想象,是促使学生的探索,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
课例一: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我请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拿出来,每人在桌上摆出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看看你有多少种摆法,并说出每个长方形面积的求法,学生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找出了不同的摆法,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结果,进一步分析提出结论,即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通过摆摆、量量、算算、想想、议议,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以愉快的心情掌握了新知识。
二、把握创造性原则,让学生的脑动起来
伽利略说:“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情、类比,迁移而逐步形成的。
课例二: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测量了教室的长和宽,分别是10米和6米。上课时让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出考察的平面图,然后开始交流。学生画出了长5厘米、宽3厘米的平面图,并写出了10米:6米=5∶3、5厘米∶3厘米=5∶3,5厘米∶10米=3厘米∶6米等比例,然后一幅错图:长10厘米、5厘米引起了学生的议论,并逐步说出了自己的根据:10厘米∶10米=1∶100、5厘米∶6米=1∶120,10米∶6米=5∶3、10厘米∶5厘米=2∶1,还有不少学生说出“不成比例”“在一幅图上,所有的价值只有一个”等理由。我趁机做了补充:“应该说图上距离和与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例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一幅图只有一个比例尺”。到此为止,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甚至可以说在学生们自己动脑后,比例尺的概念已经非常清晰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
三、把握开放性原则,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体验教学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它是开放的,可以在交流互动中获得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分给学生一点活动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例三:如我在教学简便运算时,一位学生计算99×27+27=2673+27=2700,我说得数完全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你能再做一遍吗?学生补了一种算法:99×27+27=(100×27-27)+27=2673+27=2700,我又继续鼓励、引导,好样的,你肯定还能跨出更可喜的一步。果然,学生又把手举起来,补了一种算法:99×27+27=(99+1)×27=100×27=2700,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的、明确前进的方向,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动”,敢说、会说、爱说。在快乐中学数学,学快乐数学。
总之,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是的,“心有多高,舞台就能多大”,这句话既适用于教师,也适用于学生,同样适用于课堂,让我们的思绪飞舞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吧!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起来!
(作者单位 四川省仪陇县金城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