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负”与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议

2011-12-29祝春芝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摘 要:“减负”是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领域永不褪色的话题。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映射到学生,直接表现为学习的压力过重,最终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是“减负”的前提;教师的思想素质高,业务素质精、纯、高是“减负”的关键;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我接受力等心理素质培养及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减负”的目的。
  关键词:课业负担;过重;科学的教育观;健康成长
  
  笔者在教育一线工作十七余载,回头望望身边多年来的一些教育事实,切实深感“减负”是教育领域中一项长期的工作。由于学校和家庭的诸多压力,中小学生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赛多,学生学习时间过长等,致使一些学生长期处在紧张、压抑的状态中,使其自信心和进取心逐渐匮乏,已成不争的事实。2001年元月份,国家正式确定了要在中小学中实行“减负”的决定,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减负”工作更应继续推进。
  一、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客观存在的
  没有学习负担,就无学习质量可言,但这决不意味着提高质量就一定要加重学生负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学习中,如果没有一点压力,学习就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缺乏求知欲望。如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方仲永,5岁时出口成章,才华出众,其父以为孩子真是天才,没有再让他继续学习,而方仲永在这种没有任何学习压力的环境中,失去了发展的机会,终究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但有不少实验又证实了如果压力过大,会对学生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如研究者(Blom,1986;Humphrey,1984;johnson,1986;徐伯原,1987)发现,儿童的学业自我知觉、学校焦虑和其应对风格综合起来,可以预测其学业成就,而且发现学业过重不利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因为过多的压力会削弱儿童的记忆力,干扰其短时记忆,并且限制其问题解决能力。另外,研究者(张春兴,1989)指出,当儿童感到周围环境中有太多的压力,而儿童又无法回避这一切时,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反应,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与正常的学习。
  在当前,中小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根据这一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定的,因此,对于一般智力正常的儿童来说,所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完全掌握,属于难度中等的任务,这种任务就能很好地唤起他们较强的学习动机。然而有些学校教师为学生订阅多种教辅资料,忽视个性差异而追求“共同提高”,用“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等疲劳轰炸办法交给学生学习任务,变相给学生加压,加上有些家长还送孩子上更多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孩子整天疲于奔命,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闲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锻炼身体,有的连睡眠时间也难以保证,过重的学习负担已经使学生常常处于紧张状态,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地损害,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阻碍着少年儿童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也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现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给予学生的重负越演越烈,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实践要求。
  二、学生课业压力过重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社会选拔机制是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的最深沉的致因。在我国,家长和教师如此敦促学生刻苦学习,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观念下的“应试教育”,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留更多的作业,上更多的课,进行更多的小测验等,使学生变为只会应付考试的机器,扼杀了学生的童真和童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事业,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坚持教育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切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教育领域中,“减负”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于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形成了“不管这法那法,能考出好成绩就是好法”的错误认识。基于此,我们就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这是当前“减负”的前提。
  素质教育思想要求,要培养好学生,更多地是要全面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教育价值多元化也要求,要培养好学生,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等,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违背了这一要求。
  2.教师是“减负”的关键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育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是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入手,重点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二是从情感因素入手,重点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三是从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重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而是知识的主人,学生不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更本质的是在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主体。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由此才能真正做到对下一代的尽职尽责和奉献。其次,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有进取心,要不断锤炼自身的业务水平。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优良的学习空间,要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过程;要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老师要给孩子设定适度的学习目标,并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开导、教育孩子,使孩子产生乐学、勤学的自觉、积极的态度。
  3.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我接受力等心理素质培养及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减负”的目的
  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光是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一种途径,而且它本身就是目的,因为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未来生活的准备,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眼下的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否充分发挥主体性,是否健康与丰富。有一则案例值得大家认真思考。柯艾同学在《老师、同学,你们为什么不喜欢我》这篇文章中,以一种饱含痛楚的笔调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在我们的学校中,是否有意无意地根据书面考试成绩、品行等把学生划出了等级,贴上了标签?学生在智力、学业、性格甚至品行上肯定是有差异的,总有一些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究竟应怎样对待他们?成绩、品行等固然是教育追求的目标,而学生自觉、自信、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则是一种更为重要、更要实现的目标。学习成绩不好是一个缺陷,如果在身体和品行上有问题则是比较严重的缺陷,而如果没有了自信和自强的心理状态则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这会使他不但将一事无成,而且将生活在痛苦之中。所以,无论学生有什么问题,教育都应该像阳光雨露,永远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即永远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而不能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变本加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另外要优化孩子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质量,人与人的交往对孩子主体性的发展非常重要。要优化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伙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一是尊重学生的交往;二是讲究学生参与交往的深度,交往活动应该让学生处在第一线;三是参与交往的评价,引导学生在交往中评价对方,反思自己;四是使交往有高质量的内容等。有一位老师很注重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一次她同一个学生交往交谈中了解到这个学生过去在课堂上不举手发言是怕说错了,而现在不怕了。学生说,“自从您对我说,这也是你的一种想法之后,我举手发言就不怕了。”要积极锻炼学生对挫折的忍耐力,提高其面对压力的应对策略,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个性,也是一条较为积极的解除压力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减负”的落脚点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上。
  “减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注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做好“减负”宣传引导工作。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支持配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以免出现“校内减负”“家里增负”的现象。同时应进一步规范校外教育辅导机构的行为,加强管理,不能任意增加课外作业量,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拓宽知识面等;要开展音乐、美术等兴趣活动,促进学生专长发展等。
  总之,“减负”不落实,素质教育就将“落空”,就更影响着中国教育的大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减负、日常生活压力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06-29.
  [2]王兰.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3]邢永富.现代教育思想.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湖南省龙山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