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实验探索 培养学生能力

2011-12-29林建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当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着“重讲解、轻实验”“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的错误倾向。
  一、产生的原因
  1.教育思想不端正。由于只重考试分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有些教师黑板上画实验,学生本子上练实验。
  2.教改实验顾此失彼。由于一些教改实验项目具有普遍适用性,难以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如果简单照搬,势必造成忽视实验的倾向。
  3.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地方实验设施十分短缺,有的地方教师随意取消教材、大纲中要求的实验内容的现象仍然存在。
  4.教师只用书上的现成实验,而没有根据教学内容主动灵活地设计合适的小实验。
  要解决上述问题,除采取行政手段外,迫切需要设计一条突出实验教学的课堂思路。
  二、教学思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内容的确定受教材内容、学生基础、教师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模式。但课堂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科学与否,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生由于受抽象思维的局限,开展实验探索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思维加工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启发教学原则,我们设计了以突出实验教学为宗旨,能充分体现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课堂教学思路,即:情境→问题→猜想→探索→结论→深化→运用→作业。其各个环节的说明如下:
  1.情境: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通过列举生产、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展示实物、模型、挂图、漫画或进行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境。如《弹力》一节,可“在一个广口瓶里面装满有色水,加上塞子并插入一根细玻璃管,观察在手施加压力后瓶子发生形变,夜面上涨”的小实验,起到激发求知欲的效果。
  2.问题:从物理情境中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悱愤状态。如在《弹力》一节,在列举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可问学生:“我们平常接触了不少形变的现象,如弹簧的形变、绳子的形变、杆的形变等,谁能说出什么是弹性形变?”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3.猜想: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猜想可能的结论。如讲《弹力》一节时,可先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弹力?物体间是否接触?物体间是否有形变?是什么形变?
  4.探索:在猜想结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演示或随堂实验。如在《弹力》一节,研究关于弹力的方向(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绳的拉力的方向、杆的弹力的方向、弹簧的弹力的方向)时,可引导学生设计四个小实验:(1)两个学生在空中拉住一张纸的四个角,另一个学生在纸中央放一个砝码,指出砝码受到的支持力和纸受到的压力方向。(2)一根细线拉小车,指出细线的拉力的方向。(3)用弹簧秤物体,指出弹簧的拉力方向;用书压弹簧,指出弹簧的支持力的方向。(4)用杆拉、支、撬物体,指出杆的弹力的方向。虽然教材中未指出这几种弹力的方向,但通过这些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几种弹力的方向,而且渗透了物理研究的方法。
  5.结论: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中,可先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结论,再通过看书对比,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的能力。
  6.深化:对压力和支持力可分为平面与平面接触、平面与曲面接触、曲面与曲面接触、点与平面接触、点与曲面接触。
  7.运用:即根据得到的结论,教师精心设计题组,进行概念或规律的变式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反馈矫正的目的。在设计题组时要确定好难易度,使各类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 四川省江安县四面山镇江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