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
2011-12-29蔡阳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它的确立为当前地理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那么,何谓开放式地理教学?为何要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如何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本文就此谈谈粗浅看法。
一、要努力开放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原则,但教学又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要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教师的教学思路首先应该开放,应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的形式也应不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探索切实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关键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例如,在讲到“商业网点布局和环境关系”时可采用课内外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如:先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课本的文字、图表材料(图文学习);接着组织学生观看商业网点布局的录像资料(直观材料的感知);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语言交流);最后总结。课后,请校外专家讲座(开放学习);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查询商业网点资料(信息加工);组织学生到当地商业网点参观(实践活动)。至于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也应是开放的、多样化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到课程目标的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而采用相应的评价方式。
二、要设法引导学生思维开放,但必须把握好“开放”的度
引导学生思维的开放是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的主体地位,因而“教”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应享有相应的主动权,拥有积极思维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余地。在这过程中讨论式教学不失为很好的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教师先布置好要讨论的主题,给学生课后充分的准备时间,然后可分组讨论、辩论。如,在讲到生物资源内容时,可向学生宣读一材料:一条勘测设计已完成的高速公路路线上发现一千年古樟,如绕道则多花2000多万元,于是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砍树,不改修路计划,因为为一棵树多花2000多万元,太不划算;二是保树,公路绕道而行,因为钱可挣到,而古樟砍掉就没了,丧失文化古迹价值。有关部门还未作决定。请讨论: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讨论时应引导学生放开思路,可以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和限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以理服人。教师一方面作为组织者,对讨论、辩论的规则进行指导,对学生大胆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学生讨论、辩论,但应以班内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自己的观点可以受到挑战,不做定论性的发言,也不寻求统一的结论。否则,就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教师另一种引导学生思维开放的方式是:努力创设情境,激发他们“头脑风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要多留给学生思维的机会、想象的空间。这样学生通过活动能使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集思广益,可以激发他们大量的创造性的想法来,其方法不一定合理、可行,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扩散性思维。
当然,引导学生思维的开放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漫无边际,目无纪律,胡言乱语。教师必须“有控”,需要把握好“开放”和“有控”关系的度。因为教师毕竟是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控制什么?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从目标的制定,活动的组织,规则的执行,纪律的维持,思维的导向,信息的反馈等都应在教师的控制和引导之下。即:一方面,努力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开放思路;另一方面,随时修正思维的方向。
三、要充分开放渠道,不断丰富和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
作为地理教师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从校内来看,地理资源的利用不应仅局限于常规的教学资源,如:地球仪、教学挂图、中国及世界景观图片等。教师还应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努力开发和更新地理教学资源,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教学软件等;也可指导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以适应在社会和科技不断进步下的地理教学,不断扩大地理教学资源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教育资源、渠道、媒体,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校外来看,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充分借助和挖掘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观、主要地理事物、地理问题,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即: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就当地人口、资源、环境等现实性地理问题进行讲座、座谈。例如,在讲完工业一部分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当地高科技企业并就布局、发展趋势等某一侧重点撰写一篇评价性的小论文,然后在班上相互交流。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只要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和渠道,地理教师都应本着“一切为我所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加以利用以拓展学生地理学习的空间和视野,增强教学的综合效果。
(作者单位 福建泉州市泉港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