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五步教学法”模式解读
2011-12-29彭德龙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摘 要:笔者在重庆市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练、学、教、测、评”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思想。力图解决教学中的双基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培养学生在新课标下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并从发展的角度来建构学生的学习体系,实现学与教的创新,从而在创新中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新课改;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一、洋思中学模式及邱学华尝试教学模式的启发与思考
1.洋思中学关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建构
2.邱学华先生要求学生在“做中学”的尝试教学模式思想
以上两种模式虽表述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即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变传统习惯的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主体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这是新课程的精髓。
二、相关理论阐释及启发
1.学生学习主体理论
邱学华先生认为,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是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学生的“学”才是变化的根据,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而起作用。如果学生不愿学,教师的“教”将失去作用;如果学生不会学,教师的“教”也会受到影响。恩格斯曾指出:“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然而,“学生为主体”绝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指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不在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应该一面教一面学,教与学必须合一”“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2.知识迁移理论
教学过程集中表现为师生双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曹日昌教授十分重视迁移原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关于这个过程的理论研究,集中地表现为两个规律的阐明上;不同问题的迁移和解决问题的定向作用。”
所谓“迁移”,是已经学得的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按认知结构理论来分析,迁移过程一般是使先前的知识结构改组,结合新学的知识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知识的更高一级的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迁移规律作用的大小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组织教材和科学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发挥迁移规律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在本论文的思考中,认为“练、学、教、测、评”五步法中,特别是通过先练后学,而在学的环节中又主要以小组合作的同伴互助方式来进行,即有同学间的示范引动作用,因“趋众心理”的作用,可能会出现一带多,共同发展的良好教学气象,这样,以“最近发展”为基点,学生可获得更大更理想的发展。
三、“练、学、教、测、评”五步法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模式概说
模式建构包含如下环节:课前计划—课前练习—自读梳理—合作探究—教师点拨—专题示范—达标检测—评析突破—课内(外)小结。简记为“练、学、教、测、评”。
2.模式分解
(1)“练”:包括“课前计划”和“课前练习”,具体体现为课前目标展示,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要求自编或自选题组须紧扣本课目标,且目的在于引发“惑点”(因“惑点”及教师的适机激励而引动学生的求解欲)。
——教师操作要件:适量的题组和时间控制。“练”之后可别忙着给答案,答案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来找。教师巡看学生练习情况,有监督、有指点、有适机地进行鼓励性评价。
——评价:变课后练为课前练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较快进入状态且自己形成问题,增加求解欲,体现自学效益。
(2)“学”:包括“自读梳理”和“合作探究”,基于课标强调个体自学与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