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手段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1-12-29王力敏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新课程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面临的是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了切入点。特别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更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的,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原动力。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依赖情境中生成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在学习《神经调节》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一系列情景:走路时突然遇到一条蛇;羊遇见狼;下大雨后的场景……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探索的欲望,产生强烈破解它的好奇心,为形成和培养创新思维提供条件。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教育家朱熹指出“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群疑并兴,乃能骤进”;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书本知识不是知识的权威,不是绝对正确的权威”。所以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积极提出问题,从而发现新知的能力。学生如果能对所学知识勇于提问,甚至怀疑,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素质。所以,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由知识的权威向知识的探索者转变。课堂上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能轻易地否定,那样抹杀的将是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生物学中易混图形、易混概念展示给学生,启而不讲,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形成对知识的完整认识。如在学习《生物变异》时,我把“易位”与“交叉互换”、“转基因”与“基因重组”真实再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进而达成对概念的完整认识。再如,学习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时,我将两种分裂过程制成动画先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质疑,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布鲁纳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新课标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目标去收集资料进行验证,以证明假设或推断。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
在学完《生物与环境》时,我留给学生一个探究课题“水污染的治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高中生物学基本上都是在分子水平与细胞水平的研究,抽象不易理解,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障碍。如果能够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则能有效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生物知识恰恰具备这种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渗透图形意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在讲授“主动运输、细胞分裂、蛋白质结构、DNA结构、转录、翻译等”知识点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形象思维的训练,同时克服了图的“死”板。
五、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教学与新课堂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能不能积极、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何克抗教授指出:发散思维的作用是要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它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它没有特定的思维材料和特定的思维加工手段和方法,但对思维的方向性做出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所有的创新过程都离不开发散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机会,把握学生思维发散的机会,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预留更多思考和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能在不同思维方向的途径下,来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得出不同的结果并给予比较这些不同结果的机会。
如在学习《细胞分裂》时,我在电脑上给出一个间期细胞图,让学生画出它的分裂过程,并通过网上邻居相互观看,从而能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更新,使自己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和提升。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各种要素间按照一定的分工,彼此互相配合,每个要素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很难严格划分哪个过程是在训练哪种思维,正如前面谈到的在利用图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时,又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只有把创新思维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充分、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寻找一些新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进行并不断的完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