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2011-12-29关五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古典诗歌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众多诗词名句,宛如一粒粒珍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又如陈酿千年的美酒,散发着醉人的芳香。这些诗歌或飘散出浓浓的清香,或流淌着如歌的岁月,或沾染着历史的烟尘,或蕴涵着深邃的思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诗歌的解读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那么怎样才能掀起罩在古典诗歌上面的红盖头呢?
一、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作品的眼睛,它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据此推知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先从字面上分析这首诗歌。诗中的半亩方塘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是那样的澄澈明净,天光云影倒映其中,微风吹来,徘徊不定,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般清澈?就因为它不是无源之水,而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仅看诗歌的表面内容,似乎就是写景的,连后面的议论也没有离开前面所写的景,这是不是就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呢?待一看题目《观书有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歌是写读书心得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这都是题目给我们的暗示。
二、从注释入手
很多诗歌鉴赏题都有简短的注释,由于它往往在诗歌的下面,并且又都用小字号排版,常常被我们忽视。实际上这些注释常常向我们传递出了重要的信息,有时这些注释甚至会成为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关键。如:
(200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下面我们先解读一下诗歌:前两句大意是说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似乎要挽留住春天的脚步。但网毕竟留不住春天,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诗人失意后的寂寞惆怅已通过这黯淡凄凉的景象表现出来。诗人情绪为什么这般低落?诗歌下面的注释告诉我们是诗人“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最后两句的大意是说“我”住的地方十分冷落没一辆车经过,在阵阵归鸟声中关上柴门,忍受着孤独。“我”住的地方为何这般冷落很少有人前来拜访?还看注释,是因为自己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自己不在其位了,所以别人就不来拜访了。由此我们推想在诗人被免职前应该是门庭若市吧。
三、从关键词入手
诗词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选用极富表现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我们如果能找出这些关键词,并把这些关键词作为鉴赏诗歌的切入点,就可以以点带面地把握住诗歌的思想内容。如:
行 秋
徐玑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诗中纯然一派秋景,秋水如镜,秋叶生浪,秋蝉吟唱,秋柳披拂,傍柳闲行,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而这种闲静安逸的心情,一个“闲”已显露无遗。诗人赏溪、观叶、听蝉,闲行,“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闲静紧紧相连。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四、从意象入手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常常选用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往往打上了诗人的感情烙印,我们可以通过抓住这些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这首词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在上片选取了一系列极具感情色彩的意象来渲染,有“铺满小径的落红”“与岸齐平的春水”“霏霏弄晴的小雨”“憔悴的杏园”“哀啼的杜鹃”,再加上下片“脉脉的斜晖”,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到花已残、春将尽,让人无限惆怅,这些意象就把“无奈春归的”浓浓的惜春伤春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抓住诗歌当中的主要意象就把这首词破解了。
以上介绍了几种读懂古典诗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割裂的,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应综合应用,这样才能掀起罩在古典诗歌上面的红盖头,这样才能更准确、全面地理解诗歌。
(作者单位 河南上蔡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