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读\\思\\
2011-12-29汤云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读、辅读,而忽视自读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那么对自读课文应该怎样教,如何使学生在学了讲读课文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加深、融合、勾连和拓展?笔者的回答是:只有突出阅读,注重思考,加强练习,才能上好自读课。
一、激发自读兴趣,培养好读习惯
上自读课时,如果教师仅叫学生多读几遍,那么学生只会感到枯燥无味。怎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呢?那就是激发学生的自读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从自读课文中不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推动力之一。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自读兴趣呢?我觉得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教师在自读课上精要地提出新颖、实在、起助燃作用的问题,使学生乐于思考。如教《人民的勤务员》这篇自读课文时,我在黑板上出示题目后便发问:“‘勤务员’本指在部队或机关里担任杂务工作的人员,在它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人民’一词?请结合课文里的故事内容回答。”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兴趣。学生自读后纷纷作答,基本上完成了这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任务。
2.在上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将自读课文与已学过的教读课文进行比较,同中求异,使学生乐于探究。如教《蔬菜的药用》时,要求学生将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教读课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进行比较,教师在黑板上出了这样的三道比较题:(1)这两篇课文都属于什么类型的文体?(2)这两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3)这两篇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是相同的?有哪些是不同的?为了给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学生纷纷抢时间、争速度去看课文。
二、借助自读引导,学会思考整理
每篇自读课文前都有简明扼要的“自读引导”内容。这些内容紧扣课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学习重点的具体化,是阅读和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它对学生学习课文起着很大的助读作用。如何使编者的“导”成为学生自读时的“导”呢?这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学习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加以认识、消化、理解。如《坚强的战士》一文中的“引导”有两段话:第一段话指出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后一段话指出了课文的写作特点。由此可见,这两点提示是学生自读时应掌握的重点。为了强化重点,我们把引导中的两段概括的话变成几个小问题:(1)林红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作者记叙了她哪七件事呢?从这些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品质呢?(2)林红教育和鼓励林道静、余淑秀说了哪些话?描写这些话对表现人的思想性格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去自读,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自读引导”的内容,又能使学生吃透课文,学会通过语言描写人物的技巧,可见“导”比“教”更重要。
自读整理的过程是学生手脑并用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课文中的各个知识点,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已知中找到通向未知的道路。要使学生学会自读整理,关键的一点是教师须向学生讲清从哪几个方面着手。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1)查阅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给难词释义;(2)标节次,分段落,写段意,归纳课文的中心思想;(3)总结写作特色;(4)圈点或摘录你认为出色的词句;(5)提出疑难问题。与此同时,教师巡视、观察,或启发,或点拨;还要认真检查,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发现整理得好要当堂给予评价。
三、强化自读练习,组织交流升华
每篇自读课文后面,编者都设计了一定的作业。这些作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对学生在自读课文当中已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深化和综合训练。对这些作业,应严格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不把它放到课后去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在课堂上揭示点拨一下,以便扩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布置自读课文的课外作业,主要是结合课文,搞些小作训练。
自读课的组织交流能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自我锻炼的环境,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自读交流的形式为:让学生走上讲台,教师最后评议。其要求为:让学生都“动”起来,不要怕说错,最后由教师把关、指正。其作法是把自读交流的任务分到小组,学生准备好了以后,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推荐到全班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自读交流,创造一种浓烈的学习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自读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先进的理念引领一切有利于达到自读课教学目标的师生互动方式,丰富教学策略,从而名副其实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海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