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性思考
2011-12-29徐云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互动”从狭义来讲,指在一定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流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笔者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当前课堂上发生的师生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相符的现象,指出并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其解决办法,由此而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互动,对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调,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课堂互动的主体由教师和学生组成。但学生作为课堂互动双方中的一方时,可以学生全体、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三种身份出现,这样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可组成多种形式。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而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严重缺乏。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曾精辟地指出“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可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2.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一问一答看似闹忙,实际上,此为“物理运动”,而非“化学反应”,即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还常常看到,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与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此谓“无争论的统一,非真正的统一”。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课堂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思维的碰撞,没有矛盾的激化,也没有情绪的激动,整个课堂像一条潺潺溪流单线条前进,而没有大海似的潮起潮落,波浪翻涌。
3.互动作用失衡,多“控制—服从”的单向型互动,少交互平等的成员型互动
在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角色时,我们常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把师生关系定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管是谁是主体、谁是客体,都是分离、对立的。于是师生互动也由此成为教师为主体或以学生为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一种相对作用和影响。在学生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许多课堂中,师生互动大多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服从”影响,教师常常作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而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双方活动应是交互性的、非对立性的,教师应作为普通一员参与互动,与学生形成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增加互动活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教师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例如,为了上好开学后的第一节课,我颇费了些心思。因为刚开学,有些学生的心思仍停留在假期的玩耍上,不能很快进入学习者的角色。怎样才能“锁定”学生的目光,让学生马上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呢?通过一番思索,我决定采用“故事导入法”引学生入境。上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阿凡提放羊》的故事:阿凡提给巴依老爷家放羊,羊越来越多,羊圈装不下了,阿凡提向巴依老爷建议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