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2011-12-29李兴军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对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实施教学,致使学生疲于应付、生吞活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两极分化,出现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等不理想的现象,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是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有差异的教学,力争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促进学生共同发展呢?下面就谈点我个人的一点做法。
一、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首先必须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
1.在备课前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标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本节课的目标要求,制定人人可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不同学习的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2.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重视教学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上不封顶”的目的,在目标设计时要有弹性,提出的目标要有层次性,以保证不同学生的求知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二、教学过程分层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知识的储备量,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设计问题采取“由浅入深、分层渐进”的原则,让学困生和优等生都能得到收获和发展,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1.分层提问。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完全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及制订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分层递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总结规律。如果问题设计过难,“学困生”的思维就跟不上,甚至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既定的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境。让优生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回答一些计算题等最基础的问题,鼓励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样每类学生都有弹性完成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对学习数学都有的兴趣。
2.分层练习。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自由选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分层练习中,在每个学生保证一定题量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达到多层次学习优化的目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3.指导分层。教学实践表明,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由于遗传因素和所受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临时分层组织。当需要全班进行交流时,就采取“全班式”的组织形式;当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采取“小组式”的组织形式;当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织时,就采取“自由式”的组织形式,让同一层次或同一兴趣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去。
三、教学评价分层
新课程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但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结果的,也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实施分层评价,挖掘出有价值的成分,特别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分层教学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习发展特点的一种教学实验模式。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东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