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
2011-12-29章华忠
新课程·上旬 2011年3期
精致化管理是注重过程和细节,精益求精的管理,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精致文化”,是优质教育的必要保证。我校自2008年起致力于精致化管理的探索,并于2009年开始了省级课题《农村学校精致化管理的个案研究》的研究。在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有机整合法家、儒家、道家的管理思想,能使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对于建构和谐的学校人文环境、增强学校凝聚力、改善师生关系、减轻师生负担、优化教育管理行为、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法家、儒家、道家的管理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法家重视规章制度的遵守,儒家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道家提倡顺应自然的无为。这三者其实就是学校管理的三重境界:以法治校—以德立校—文化兴校。
一、严峻的法家思想:严格规章,以法治校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他律,强调监督、告诫、处罚;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行事讲究效率,不拖拉积压。
在精致化管理中,法治是基础,是学校取得良好发展的制度保障。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1.规定规章。除社会人都有遵守的法律外,还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制订的政策、规定。同时,加强建章立制,确保依法治校的实施。根据学校的实际,依照教育政策法规,我校健全了严格有序的校本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学习、工作、检查、奖惩等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保证了学校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有序高效运作。重点完善了五项机制:一是实施岗位聘任制,二是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制,三是完善职称评聘制,四是严格规范收费制,五是加强安全教育制。
2.强化执行。制度建设,重在执行。很多时候,学校缺的不是制度,而是不折不扣的执行。我校鼓励教师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对于学校的决策执行要到边、到点、到位,入眼、入脑、入心。
制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必然王国。正如我国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经历漫长的社会主义一样,制度管理在长时期内都应成为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校做到了“明”“严”“细”“实”“新”:明——明确工作职责,管得住人,理得清事;严——严格执行规范,以制度规约、用制度保障;细——细化管理过程,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实——讲求真实高效,扎实推进,提高实效;新——创新工作方法,做而思变,变而通达。保证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确保了学校发展的底线。当师生习惯了制度后,这些要求就变成师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精神力量。
二、温和的儒家思想:和而不同,以德立校
儒家主张“德治”,强调自律,强调恩泽、教化、感染;以人为本,“德治”“仁政”;恪守中庸,追求和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天地之性人为贵”,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以人为本。“仁”字是表示两个人在一起的形象,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个个可讲话。但多元的需求总存在着矛盾,寻找和处理矛盾就是创建和谐的过程。我校不追求一刀切,而是容得下基于核心价值观上的不同思想,不同声音,在相互交融碰撞中保持动态的稳定,获得不断的发展。
1.关心和尊重每个人。尊重个人的尊严,承认个人的成就,注重激发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广泛听取师生及社会的意见,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做决策时要注重可行性,以便于调研。为了保障每名师生的话语权,我校创设各种对话平台,使大家都参与到学校建设之中。在校园网上专门开辟了校园论坛,进行专题讨论;每名校级领导都在自己的网页上开设留言簿,并及时做出答复。学校组织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一计金点子”评比活动,每年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在多次对话中,学校注意倾听教师的心声,教师能够理解学校的决策,价值得到了认同。
2.创建宽松的环境。让民主在协调和谐的环境中充分滋长,激发上进,和谐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我校致力于创建简单和谐的人际环境,力求做到四个“心”和四个“实”。四个“心”,一是公心: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我们都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二是爱心:着力营造一种家的氛围;三是真心:以心交心才能真心,以情感情才有真情;四是热心:热心地为教师谋福利,热心地为教师排忧解难,热心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四个“实”,一是真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二是朴实: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花架子;三是扎实:注重过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从细节抓起;四是厚实:就是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文化积淀。
3.理性看待不同的生存状态。一所学校,和而不同的“和”,就是每个人为学校的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在这部交响曲中,主旋律总会有变奏,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我校在追求教师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发展的差异性。我们尊重教师发展的个体差异、速度差异,每年评选不记名额的“校骨干教师”,评优评先,晋升提拔均从中产生。因此,教师们从容地走上自主发展之路。
在学校班子以身作则的影响下,教师们大都能以仁爱之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帮助人,心协劲足,和睦共处。
三、冷静的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文化兴校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强调不争、慈俭、谦下;减少干预,放手放权,抓重点,抓关键,重“内治”;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并非不为,而是顺应万物本性,遵循事物本身规律,因势利导,促进发展。我校尝试了“无为”的探索,努力建设“儒实”文化。
1.无为之一:以简奴繁,动静相生。当有了很多规约很细的制度,并成为师生自觉的时候,就可以精简政令,清净少事,尽可能让师生自主发展。当前的社会意志对教育有太多的期待,却缺少了太多的等待。因此,我校一是从实际出发,以平实的努力,踏踏实实做好平凡的工作,不片面追求形式热闹的过场和几声喝彩,努力建设名实相符的优质学校。二是尽可能给师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潜心于人,静心学习,在清静等待中收获成功。
2.无为之二:抓大放小,宏观调控。无为而治要求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有这样一段话:“……聪明而又勤快的人适宜担任最高参谋;愚蠢而又懒惰的人可以被支配着使用;聪明而又懒惰的人适合担任最高指挥;至于愚蠢而又勤快的人,那就危险了,应立即予以开除。”推而可知,学校管理并非行政干预越多越好。管得多,容易发生“错位”——高层做中层的事情,中层做基层的事情,基层没什么事做,就指手画脚,乐呵呵地且过之。这种现象,中层处于“想有所为”却“无所为”,最后干脆“不所为”。我校采用抓大放小的策略,明确各人的职责,学校工作有序而“安静”。由于建立了项目负责制,每个活动和创建工作,都由一人总负责,协调督查相关部门的进展,并于事后反思研讨。这样的放手,让“想干事”成为“会干事”“干成事”“好共事”,也让校长把精力集中到谋划学校发展的大事上,努力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接近,再接近。
3.无为之三:以文化人,儒雅厚实。学校是师生“实施生命意义的地方,展示才华的场所,追求幸福的家园”,学校文化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大有可为的领域。近年来,我校把握住学校的文化根基,梳理了文化脉络,整合了文化元素,努力构建“儒实”文化,努力使诸多的规约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校主要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凝练学校的“精气神”:精,就是确立核心价值观;气,就是凝塑学校气质;神,就是建构文化场。
核心价值观——有精神,求发展。有精神就是打造三种精神: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求发展就是要成就学生,成就学校,成就自己。
学校气质——厚实、儒雅。提炼了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文化”。确立了校训——“儒实”,崇尚求实取向,平心静气,脚踏实地,追求平实中的精彩。
“儒实”文化场——立体、多维。建构了简单和谐的人际环境文化、自强自立的学术文化、开放坦诚的沟通文化、整洁雅致的校园环境文化,重点建构了严而有度的管理、务本求源的课程文化、优质高效的课堂文化、温馨积极的办公室文化、好学文明的班级文化。
国学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我校还未得精髓。在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任何一种管理思想都有优势和缺陷,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很多时候,法儒道不仅是管理的三重境界,还同时体现在具体的一项措施。有人说,在学校管理中,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国学思想就在扬弃中不断光大,学校管理也越发精致。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卢家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