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高中美术鉴赏课
2011-12-29李弘筠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1期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当我们翻开全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高中美术课本时,就会发现新的高中美术教科书与以往教材相比已有很大不同:在教材内容上,打破了以往美术鉴赏以史为线的单一性。而是将其历史线索和知识性置于美术鉴赏的基本原则之下,以专题系列内容构建新的高中内容体系;在内容设计上,以探究问题为线索,展现学习过程,以案例、问题、项目来设计学习活动,使学习方法更突出了综合性和灵活性。下面,我将结合实施新课程谈谈我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的探讨。
一、美术鉴赏的理论依据和教学目标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围绕解决问题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要解决的问题是美术家如何运用美术语言传达不同的意图和情感,重点是认识美术的语言及其运用。
在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主要形式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完成对话和认识性作业,积极进行探索,从而感知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在鉴赏美术作品中设计的方法是:以解读图像作为鉴赏美术作品的切入点,通过反复辨析美术作品的语言,使学生在语言形态的引导下进入作品内容,感知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进而在活动情境中,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内容和鉴赏方法,通过独立研究与小组讨论,达成对问题的一致认识。之后,教师安排作业,供大家赏析,让学生理解各类型美术作品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意韵。
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入学习领域
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又相对完整的了解,认识到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这是美术鉴赏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学生初步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后,能从大体上感受作品,分清作品的类别,展开想象,对作品做出简单的评价。其优点是能按照鉴赏作品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去赏析作品;缺点是对作品的分析不够到位,理解不够准确。从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鉴赏美术作品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认识不足,还不能掌握美术的一般表现方法。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及要求后,有了学习方向和思想准备,进入了学习状态。
三、赏析作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1.挪威画家蒙克的油画作品《呐喊》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图像传递给观赏者的信息。接着,用低沉的语调朗读一段蒙克对此作品创作灵感的一段描述:“我和两个朋友一道走着,夕阳西沉,天变得像血那样的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停住了脚步,站在那里。黝黑色的海峡和街道,横着血与焰之舌。朋友继续走,而我一个人留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自然伟大的喊叫。”读后教师提问:“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发言:“恐怖的感觉,强烈的不安。”“这种不安与恐怖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学生沉思片刻后回答说依靠美术的艺术语言,主要是色彩。教师提问:“除了色彩还有其他的美术语言吗?如何看出色彩在这幅作品中发挥的作用?”学生分析后认为:那种阴森的血红色和浓重的蓝、绿色形成一个漩涡,包围着画中处于极度痛苦的男子,好像是呐喊的回声。画面中运用鲜明的色彩和奔放的线条使人感到刺激和不安。可以想象得出,作者是要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和失望。“我们再来听听作者自己是怎样说的——‘我画这幅作品时,把云画成如热血一般的红。色彩里进出声音,那就成为生命连作中的呐喊。”’教师小结并说明色彩语言的象征意义及其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
2.吴冠中的中国画作品《根扎南国》
教师提问:《根扎南国》这幅作品,吴冠中关注的主要是艺术的形式语言。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运用了哪些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可以从塑造大榕树的形象上来分析构成形式美的因素。学生观察、分析之后,一致认为盘龙多姿的枝干是用线条和墨块(即面)表现的,而郁葱繁茂的榕树叶是由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彩组成,画面清新、明快。画家注重美术的基本语言——点、线、面、色相结合,创作出一幅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强烈形式美感的作品。教师说明点、线、面、色就是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任何美术种类的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演化而来的。为了把语言元素组织和体现出来,美术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现手段:在西方绘画中就是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它们作为美术语言特殊的表现手段,也是美术作品艺术语言的一部分。
总之,高中美术教师应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努力使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体现出课改精神和新课标理念。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贯穿美术课程的艺术观念,引导学生加强对美术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形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