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时有效精简课外阅读扩容

2011-12-29王迎春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1期

  一、精简课时的必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纵观当下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小仍是普遍的现象。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被各学科所占用,回家却被各科繁重的作业所占用,且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即使有课余时间,学生也宁愿把时间花在没有营养的游戏或消遣的书籍上。课堂上,教师煞费苦心,讲解面面俱到,形式多样,花招百出,让人觉得流光溢彩。可实际效果却甚微,学生身处其中,所得也非常有限。针对现状,在不断的探索中,我充分解读文本,深入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进行单元资源的整合,精简课时,力求教学内容精简浓缩,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做到“简而精,单而丰”,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简化教学过程,整合单元资源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以专题组织教材,每单元围绕着一个专题进行编排,课与课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为了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经过不断探索,我尝试精简课时,按单元进行教学方法的整合,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学完整组的教学内容,一单元的课文用5.7课时即可完成。剩下的课时用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内容整合。
  1.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求知的过程。它能巩固旧知,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我把生字词的掌握、背景资料的了解及课文的初渎放在了预习环节。课内主要用一两课时来检查学生对整组课文的生字掌握、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并补充该组中的一些重要背景资料。如:一些较重要的生字词和难写的字词通过听写反馈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查找有关战国的历史,以及“大夫”“卿”等官职的意思,“和氏璧”不平凡的来历等。这些内容的补充,对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有很大帮助,理解课文就较轻松了。
  2.抓住单元共同的训练点进行整合
  师生共同进入感悟课文重点环节,即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我感悟的阶段,这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展现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学生阅读水平的分水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求同存异,根据单元训练的要点,抓住精要部分深入阅渎,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学习其中的写作手法。
  三、丰富课程资源,进行课外拓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初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利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也是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外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据。教师从教材文本出发,综合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拓展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拓展形式,于课堂教学中最佳时机对文本进行适当的拓展,将文本和课外资源进行有机融合。此举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活学活用,训练语文学习的能力,又能彰显教师高超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完成好单元的学习目标后,剩余的课时就作为学生课外拓展的时间。
  本组的四篇课文都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实际,我主要采用了这几种拓展方式。
  1.追溯原著,阅读经典
  文中故事个个精彩纷呈,学生乐不思蜀,多数在教学前就将本组课文阅读完了,但明显余味未尽。于是我布置学生在教学本组课文期间,尽量寻找原著,进行完整的阅读,以便对故事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明了,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也能更加客观和透彻。为了检验学生阅读的成果,我开展了“中国古典名著知多少”知识竞赛,学生在比赛中体验了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大大提升了他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2.融人角色,自导自演
  本组课文,内容精彩,人物个个栩栩如生,适合改编课本剧。六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烈,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的小舞台上团结协作,自导自演。《将相和》一文,学生表演“廉颇负荆请罪”一幕,课前学生自己亲手设计道具、选择服饰、充实人物角色对话;表演时惟妙惟肖,课堂笑声不断,掌声不绝,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中国古典名著的独特魅力。
  3.说书讲古,故事纷呈
  通过讲故事比赛,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充分展现其舞台个性风采,让学生体验阅读的成就感。《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火烧赤壁》等精彩故事层出不穷,台上选手讲得有声有色,台下同学听得如痴如醉,课堂里弥漫着浓厚的古典气息。
  不难看出,有效的单元整合能够精减课时,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达到拓展课外知识的目的。此策略可用于各单元的教学,如果能够真正落实到位,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