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边三个“但”走进鲁迅先生冰冷中火热的情怀
2011-12-29周青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1期
《雪》这篇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同年发表在《语丝》第十一期上,后来被收录在散文诗集《野草》中。每次给学生讲解鲁迅先生作品《雪》时总感觉在处理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是很难把握的,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可抓住文中的三个“但”来理解作者深沉的思想情感——冰冷中火热的情怀。
首先让学生理清鲁迅在《雪》中的行文思路,作者的思路是跳跃的,表现在联想和想象上,从眼前“朔方的雪”联想到“暖国的雨”。从“雨”联想到“江南的雪”,从“雪”联想到山茶、梅花盛开的“雪野”,从“雪野”联想到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人情景,从雪罗汉的褪尽回到眼前“朔方的雪”,从眼前的实景联想到“朔方的雪”的旋转和升腾。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对课文的分析是很有帮助的。
其次让学生细读品味描写南北雪的语段,让学生抓住文中对雪的描写来捕捉文章的象征含义。在江南的雪上,作者注重于对其描写和叙述,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之至了”,表现在比喻、色彩的描绘、错觉和趣事之中。比喻为“隐约者的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让人感受到江南的雪是春的使者和充满着青春活力;色彩的描绘为“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来渲染青春的气息;错觉为“记不真切”“仿佛”,以虚来写实和前面的实写相映衬,把江南的滋润美艳表现得十分充分;趣事为塑雪罗汉,表现了江南的雪带给孩子纯真自然的快乐。江南的雪是静态的,是和作者的故乡及童年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知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而朔方的雪是动态的,是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和孤独的,让学生感知朔方的雪充满了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是斗士的形象。
最后让学生比较二者的形象来探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江南的雪带给作者的是故乡童年的美好回忆,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江南雪部分两个“但”字后面语句来感知鲁迅的情怀。通过反复读和品味“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定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语句,让学生抓“仿佛看见”“也听得”和前文中的“确乎没有”“是否”“记不真切”这些语句来感知人物的内心活动,学生会发现第一个“但”不单是一种以虚写实的写法,更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美好景象的一种虚幻和惆怅。因为此时的家乡再也无法回去,这在鲁迅的《故乡》中可以找到其痕迹。而第二个“但”是在塑雪罗汉后写孩子来访问时出现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些语句中可让生抓住“孤独”“消释”“褪尽”来把握鲁迅童年美好生活是短暂的、易逝的,探知作者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作者看到朔方的雪必然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这在作者日记中的“晴,大风吹雪盈空际。”等语句可以看出。
而这家乡童年的美好生活如梦幻一般,对现在的自己而言转瞬即逝,让人读了有些伤感,这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作者的情感并不是颓废的,作者把自己的思绪再次引到现实之中。可从第三个“但”可以看出,这是作者思绪的回归,是作者情感的升华,是作者冰冷中火热的情感喷发。现实是残酷的,要理解朔方的雪就必须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所处的时期正处在五四运动后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在《雪》这篇散文诗写作的近一段时期。1924年9月,在江浙发生了历时40天的军阀战争。9月15日到10月3日,又爆发了张作霖与曹锟、吴佩孚之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在战乱中发动了北京政变,驱逐了曹锟、吴佩孚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后台的北洋军阀反革命势力继续把持的北京政权。两年前曾经还是万人唾骂的卖国贼段祺瑞,重新被推奉为中华民国的执政府的总执政,从此北京在段祺瑞的统治下,陷入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作者而对“实在黑暗得可以”的北京,实在需要“蓬勃的奋飞”的“闪闪地旋转升腾”的“朔方的雪”,这正如作者旺盛而不可抑制的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反复读和品味其描绘的动词,来感知作者在冰冷的朔方的雪中隐藏火热的情怀,作者称此时的雪为“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再回头读开头语“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至于幸还是不幸,学生对其中含义和情感的理解自然会明白。
三个“但”在文中充分流露出了鲁迅先生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在《雪》中把握住三个“但”就能走进先生冰冷中火热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