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下水文”的指导作用
2011-12-29王德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21期
新的课程改革的确给我们带来了新思维、新理念,但是,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否定,好的方法还是继承。如:在日常教学中,体育试练、数学演算、语文范读等。教师“下水”,屡见不鲜。然而,作文课上,有的教师怕担没搞课改之嫌,运用自己写的“下水文”来指导学生习作已寥寥无几了。
不愿动手写“下水文”的教师占绝大多数,那么,他们为什么不“下水”呢?理由有二:
其一,学生处于简单的模仿。如果运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习作,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与当前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抵触。
众所周知,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平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时无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能写一手好字,能画一手好画,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学生受到熏染,跟着学习模仿,字就会越来越好,绘画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说普通话的水平会就会越来越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经常写出文风端正,内容清新,选材不落俗套,具有真情实感的下水文,用以指导学生习作,学生跟着学习模仿,写作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写“下水文”,并运用其指导习作。只有模仿,学生作文才能起步。才能人门,才能少走弯路,写出的文章才能符合课文各单元的习作要求,写作能力才能提高。总之,对学生来讲,只有借鉴模仿,才能学会创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会了作文,且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学生就会写出自己个性的文章。
其二,有的教师认为运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习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范围,固定了学生的写作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写出的文章只能千篇一律,有枝无叶。其实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不过是杞人忧天而已。因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模仿。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下水文指导学生习作时,必须提出严格要求。参考老师的文章是如何选材、立意,从而明确指出:应向其学什么,怎样学,而不应当“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如果这样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不管那些不愿写“下水文”的教师提出怎样的理由,都不能抹杀下水文的裨益,更不能掩饰“下水”的必要性。
一次,为了检查教师的基本功,领导让语文教师围绕校园写一篇作文。结果,有的老师不是拟题不准,就是内容欠具体,有的则条理不清。
可想而知,教师的写作尚且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又怎能指导学生呢?
所以,教师经常写“下水文”。这不仅对教学大有裨益,而且能增强自身的写作能力。这对教学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不能再犹豫了,让我们以身作则,自觉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