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情

2011-12-29汤鹏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14期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表情是人类情感在面部或姿态上的具体表现。人类的表情很丰富,有喜悦,有悲伤,有愤怒,有惊讶,有恐惧,有严肃,有轻松……其实不仅是人,自然万物也都有自己的表情,月有月的表情,日有日的表情,乡村有乡村的表情,城市有城市的表情……
  请以“表情”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指导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考生在写作之前,要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与立意。作文的题目是“表情”。狭义的“表情”是人类情感的外部表现,它从多角度体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广义的“表情”指能够体现大自然内部规律的一切外在表现形式,如风雨雷电、月的阴晴圆缺等都包含其中。但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表情都是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可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这一点考生要认真领会。另一方面,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快乐表情”都体现了“快乐心情”,也并非是所有的“悲伤表情”都体现了“悲伤心情”。大自然往往以它外表的美丽欺人耳目,人类也往往扮演着“变色龙”的角色等。明白了上述内容之后,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文章的立意了。考生可以通过“表情”去讴歌美丽,也可以去揭露丑恶,还可以去展现自然与生态,表达一种呼唤与理性思考等。
  2.材料与文体。文体的选择要根据考生的写作特长及文章的内容特点而定。如果考生善于叙事和描写,可以考虑写记叙文;如果考生善于说理,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可以考虑写议论文。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如果写记叙文,那么就必须围绕“表情”去选材,选取生活中最能体现“表情”的新颖、典型的人或事。思考这些事到底给我们哪些启发,我们想要通过这些事告诉读者什么道理等。如果写议论文,就应当明确地表明自己就“表情”这一内容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表明自己到底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等。议论文的观点必须鲜明、正确。
  
  佳作示例一
  
  表 情
  □赵逸云
  四周弥漫着啜泣声,俨然一片泪的海洋。我望着灵堂上外公的遗像,那一如平常的微笑在他的嘴角颤动,悠远的凝望正从他明澈的眼眸向我传递。我不由得回给他我的笑意,就像往日我假期归来向他的怀抱跑去……这是外公最后的表情,也是外公永远的表情。(写遗像中外公的表情,为后文展开对外公的回忆作铺垫)
  外公的老宅在离市区很远的乡下,参天大树挺拔地立在屋后,红砖青瓦与天的湛蓝形成鲜明的对比,金黄色的稻田里有忙碌收割者的身影……五彩缤纷,多么绚烂;天远地阔,多么豁达。这样平凡但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景观,不正是这方天地的表情吗?
  每一次回老宅,我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里山路蜿蜒,喧嚣渐隐;这里草长莺飞,炊烟正起;这里是哺育了外公的故土,这里是养育了母亲的山村,这里是给了我儿时最美的记忆的乐土。这里的水土培育出我们代代相传的同样的表情。(回忆外公生前所生活过的山村。用白描的手法来写山村的具体场景,写出了山村的淳朴、自然。正是这平凡的乡村“表情”养育了外公,更造就了“我们代代相传的同样的表情”。这样写拓宽了写作的视野,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外公的葬礼从早上开始,已经过去很久了,依旧络绎不绝地有熟悉的或陌生的人前来吊唁。他们表情肃然,虔诚跪拜,泪光盈盈……哀乐声一扫往日山村的宁静,从老宅的青瓦上飞扬,越过古树新发的枝丫,在湛蓝如海的天际回荡。在这样的声音里,有着亲友们呼唤外公的最后的悲伤表情。但是外公,却依旧是一副很享受的安静表情。他躺在床板上,脸上遮着一块白色的手帕,一动不动。(作者善于从细处着笔,一句“熟悉的或陌生的”很有用意,它表明村民们对外公的悼念是自发的,是真实的,没有任何功利的因素。这也是外公“表情”内涵的一种寄托)
  “我能看看外公吗?”我轻轻地问表姐。“想看就看看吧,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表姐抽泣着走到外公跟前,小心翼翼地掀开那条冰冷的手帕。我看见外公,他安详的脸庞,嘴角微微地浅笑,好像和每一次看见我们归来时的表情一样。(这一段具体刻画外公的表情:“他安详的脸庞,嘴角微微地浅笑,好像和每一次看见我们归来时的表情一样。”短短几十字,不加雕琢,使得外公的表情真实、平淡)
  就那一眼,外公最后的表情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再也挥之不去。它让我想起童年里那段跟外公一起度过的日子。外公的脸上永远都是这样的安详,他喜欢这样微笑地看着我们在他的老宅门里门外地蹦蹦跳跳;他喜欢这样低头微笑着听他的儿孙们饭桌上热热闹闹地推杯换盏;他喜欢这样微笑着看老猫瞌睡小狗斗鹅;他喜欢这样微笑着享受夕阳,看远处炊烟袅袅……无论城市里的晚辈如何劝说,外公就是舍不得离开老家。记得外公总是说:“老宅是我家,待在家里我才笑得出来……”
  外公用这样的表情送走了他那群渴望山外世界的孩子们,外公也用这样的表情迎接着风尘仆仆一身疲倦地从山外归来的孩子们。外公用这样的表情,安抚了我们困倦归来时的烦躁心绪;外公用这样的表情,调整了我们出发时候的步伐。(围绕外公的表情,回忆外公的具体生活,使得外公的“表情”有落脚点。外公是一位平凡的村民,他终生坚守着自己的村庄,他以始终微笑的表情来肯定村庄的那种淡定、平凡的生活。同时,这种表情也给予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
  灵堂上高挂着外公的照片,他的微笑,让老宅子始终充满光明。忽然,我领悟到了,外公最后的表情里传达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叫做归来的安宁与幸福。(最后一段当是点睛之笔,点出外公微笑的表情之中所蕴藏着的精神实质:回归、平静、朴实与幸福,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思考,收束有力)
  魅力总评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在构思上的突出特点在于不是就人写人,就事论事,而是把人物放到他生活的巨大的背景之中去写。这样写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另外,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也成功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如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排比句的巧妙运用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佳作示例二
  
  表 情
  □顾 建
  长途汽车站上,我们一家人正送姐姐北上去学校。当姐姐转身登车而上,当那熟悉的笑脸渐渐变得模糊,当我们挥手告别,才发现无法与送别一起结束的是和姐姐多年来的感情。于是,我泪流满面。弟弟哭着问我:“哥,姐坐的是第几辆车?”“第一辆”,我啜泣道。弟弟如梦初醒般,嚷道:“什么,我刚才竟抱着第二辆车哭了半天。姐在分别之时竟然没看见我哭泣的表情。不,我要把车拖回来,重新哭给她看。”大家听后,都破涕为笑。
  过后把那句话当做笑料来回味,我却怎么也琢磨不出那值得一笑的味道。重新哭过?难道眼泪是想来就来,想走便走的吗?难道哭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吗?我知道,弟弟当时只是为了缓解气氛才说了那句话,并没有别的意思。(通过“我”亲身经历的有关“哭泣的表情”引出下文对“表情”的议论,同时也是和后文的“表情”作对比。故事亲切自然,真实可感)
  不能忘记这样的场景:繁华都市,步行街边,一个小孩坐在地上,表情悲伤,两眼一闭,便可以挤出几滴眼泪。身上挂着一个纸牌,上面写着“父母早逝,赐我一个馒头钱!”待你善心大发,慷慨相助之后,你又会在另外一个地方看见他,依然坐在地上,依然表情悲伤。只是身上的牌子内容换了一句:“父母重病,等待好人相救!”你是否会有一种撕心裂肺之感?
  
  有人曾说,当一个小孩明白一颗钻石比一颗玻璃弹珠贵重时,他已经悲哀地长大了。我说,当一个小孩明白如何运用表情来获得自己所需之物时,当他的表情不再“表情”时,他已经悲哀地长大了。(举出反面例子,引出作者的观点:当表情不再“表情”的时候,我们已经悲哀地长大了)
  悲哀,是的,不是为“长大”,而是为失去了那颗最纯真的童心,因为那颗心不再“单纯”了。(言简意赅,含意深刻,指出悲哀的原因,发人深省)
  当看到娱乐节目里的嘉宾们在台上大吼大叫,活蹦乱跳,简直像孙猴子归山那样,你认为他们在台上是真放得开还是为了配合节目作秀,提高收视率呢?当你听说有些人以哭丧谋生,“撕心裂肺”般痛哭后屁颠屁颠心花怒放地数着钱;当你了解到某明星在赈灾义演时哭泣感人,背地里又抱怨连连,甚至演绎一场“诈捐门”;当你在新闻上看到某大国举着“人权”的旗帜,大肆到别的国家“指挥若定”,建立自己的经济王国,结束后仍大言不惭地说是为了他国的“人权”,你又作何感想呢?(这一段由小到大,从嘉宾写到明星,再写到国家,指出他们外在温存、友善的表情之中却暗含了虚伪、奸诈,甚至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的表情不是真实的表情达意,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为自己谋求利益的手段。这种手段已经完全脱离了“表情”本身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这种表情在本质上是一种欺骗,是应当深恶痛绝的)
  当笑容背后藏着哗众取宠或不良目的,当哭泣的目的是为了博取同情和获得利益,那么它们便不是喜与悲,亦不存在喜与悲。因为表情表情,应表内心之情。当不喜者悲,不悲者喜,当内心的情绪和脸上的表情错了位,那么表情又如何能表情呢?当表情不再“表情”,而成了一种应景而生的,呼之即来的符号;当表情不再“表情”,而成了一张想贴就贴,想撕就撕的画;当表情不再“表情”,而成了一具空壳,一具无血无肉无心无魂的空壳;当表情不再“表情”,而成了一个掩饰欲念的面具,那么这样的“表情”,哪里还值得我们再多看一眼?(这段议论指出表情在不能真实表达情感后的危害)
  还是摘下面具,释放内心,怒放生命,或许多年之后,我们仍能庆幸——表情由衷。(正面论述,表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摘下面具,释放内心,让表情由衷)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仍然珍惜姐姐的背影里,我热泪滚落的表情。(总结全文,首尾呼应,表达作者对真情实感的坚守,同时也是一种呼唤,呼唤人们要真正做到表情由衷)
  魅力总评
  这是一篇按照杂文体例去写的一篇优秀议论文。文章从我们送姐姐上大学时弟弟为了缓和气氛而随口说出的玩笑话起笔,引出下文对表情也能表演的思考。接着举出闹市儿童乞丐故作表情,骗取同情的具体事例,说明表情已经悲哀地成了孩子们的凭借了。然而作者没有就此止住,而是从小到大地写出当前社会“情不由衷”的普遍现象,并展开议论,引发读者的思考。最后点出“情不由衷”的危害并亮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表达出自己的渴望与坚守。本文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观点深刻,论述有力。在语言表达上也避免了议论文常见的空洞说理的弊端,并大量运用了反语这一修辞手法,增强了讽刺意味与语言表现力,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