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刍议
2011-12-29安然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2期
摘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探求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失语:文化教育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又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份。目前,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普遍认同的观念。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要求》还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只重视语言教学的片面做法,英美文化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补充与强调。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有效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交际行为应该是“双向”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专家指出:“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英语学习者“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清空母语文化积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超过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西方文化的“语言工具”,这是“与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大学英语教学轻视主体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主体文化失语。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失语”原用于描述语言功能性障碍。“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丛林教授提出。他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2000)一文中指出: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却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当西方同行怀着敬意探询Confucianism/Taoism(儒/道)的真谛时,我们的学者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简言之,“中国文化失语”表现为: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本土3dc23a670818341078d640c9532784ec2bd98f50e989d06e36c0d2b4a49fbf9d文化知识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导致交际失败。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平衡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输入轻语言运用能力培养。重目的语文化轻主体文化导入,由于大学生中国文化词汇的积累有限以及不能正确理解部分文化内容的真正含义,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最明显的体现。从林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失语”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缺陷。要克服这一缺陷,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至关重要。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所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避免因受单元文化影响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的不仅是语言本身,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主体文化的缺失是造成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束定芳先生认为,本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在跨文化交际和对比中。更深刻地揭示目的语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的态度”。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主体文化导入,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教育的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主体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产生自觉学习中西方文化的积极性,并通过学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主体文化素养,避免因不了解主体文化、不懂得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本民族文化的无奈与尴尬。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导入主体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加大英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林教授指出:“要真正克服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就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我国英语界和中国文化界同仁应携手研究有关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者与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过程中具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
其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丰富主体文化。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丰富学生主体文化知识的作用。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接触、学习、体验中国文化。举办中国文化知识系列的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联系,增强教学效果。譬如,在学习英美节日有关的语篇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课后搜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的材料,阅读有关方面的文章,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节日期间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以及活动中的习俗礼仪等相关知识。课堂结束以后,组织课外专题讨论。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文化意识,提高学生主体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充分调动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是英语教学的主导。教师为学生“输入”信息的种类、多少、方向提供直接作用,并为学生“输出”的信息进行检测和纠正。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培养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不仅向学生传授目的语文化,更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五、结语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主体文化的研究比例偏小,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体现出主体文化缺失的现象,以致学习者在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欠缺,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交际失败。在仅仅拥有目的语文化知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学习者只能一味附和他文化,却无法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会使学习者在国际化潮流中失去自我,找不到精神归宿,最终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在外语学习中,如果主体文化缺失,学习者就没有参照系统,在国际交往中没有自己的话语立场,无法就自己的民族文化与人交流,更谈不上文化扬弃能力,而文化扬弃能力在当今由英美强势文化主导的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帮助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肩负着使学习者以英语为媒介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学习了解英语文化,又要强化主体文化意识,掌握主体文化的精华,学会主体文化的外语表达。要逐步扭转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单一性与片面性。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导入外来文化,还要注意保留本民族文化,增加中国文化的含量,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接受并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吴利琴,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反思[M],光明日报,200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