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BJ单身日记》中大龄单身女性生存境遇
2011-12-29黄曦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2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BJ单身日记》中大龄单身女性生存境遇的分析,对比我国的“剩女”现象,从后现代角度解读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借女主人公的经历提出时当今“剩女”现象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龄单身女性,《BJ单身日记》,生存境遇,后现代,身份认同
《BJ单身日记》是英国当今最受欢迎的都市女作家海伦,菲尔丁的代表作。曾获“尼尔森白多图书奖”,被誉为“现代版”的《傲慢与偏见》。出版后长期居于英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第一。而BJ一词也从此成为单身女性中最为时髦的词语。该书通过BJ日记自述的方式,将大龄单身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完全呈现在读者面前。时下,中国的“剩女”话题成为热点,各类相亲类节目收视率极高。本文借对该畅销书中大龄单身女性生存境遇的分析,解读时下热点。
一、大龄单身女性的生存境遇
过去,在评论中国大龄单身女青年压力大的时候,大多会用西方女性的自由及社会宽容作为对比和学习的对象。《BJ单身日记》打破了这一错觉。该书以日记形式书写,开篇即为女主人公BJ的家庭新年聚会。刚到聚会,各路亲戚便纷纷问及BJ的恋爱情况,听到BJ依旧单身时,乌娜阿姨感慨道:“我们该拿你怎么办呢。你这个事业心强的女孩,不能再拖了。”此后,在各种家庭聚会中,大家的关注点都在BJ的单身问题上,在情人节的聚会上,BJ和四对已婚的家庭成员一起,又被训诫道:“一旦你过了一定的年纪,所有的好小伙就都被人家抢了”,“老姑娘,现在公司里到处都是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身材上好,就是找不到对象。”BJ的家里还给她安排相亲,家庭对此的重视情况和当代中国十分近似。
除了家庭的压力,英国社会对大龄单身女性的歧视也同样存在。在《BJ单身日记》中,BJ的男性好友汤姆总结了一个理论:“同性恋和三十岁以上的单身女性一样,两个都习惯了让他们的父母失望和被社会当成怪物。”而BJ的亲弟弟杰瑞米也对她说,“男人越老越有魅力,而女人越老越没吸引力。”他们把女人恋爱比喻成抢凳子的游戏,过了三十岁没有男友的女孩,就像音乐停了还没有找到凳子的人,就出局了。
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单身女性对年龄变大的恐惧也与日俱增。当BJ三十岁生日要来临之际。她紧张地在镜子中搜寻脸上的皱纹。担心自己突然间变成一个穿着肥大的裙子,拿着购物袋,烫着紧致的卷发,皮肤松弛的中年女人。对此,BJ的好友莎伦给出了自己看来的理论:“当女人从二十岁到三十岁过渡时,就逐渐丧失了一种平衡力。即使最风骚的女人也会不知所措,与各种焦虑搏斗:害怕孤独终老……”
不难看出,大龄单身女性的生存境遇不容乐观,他们面临着来自自己、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压力。而这种压力在中国更为明显,这种大龄单身女性被污蔑性地称为“剩女”,这一词语在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中已作为新词汇选录称为一个正规的汉语语言。这个词具有很大的现实折射性和贬抑性,一旦女性认同了这一身份,就可能自我认知危机。由于这一身份,单身女性对其年龄的敏感性日益增高。而在这一话语的压迫下,女性易出现急嫁和抗拒的矛盾心理。BJ就出现过几种心理:一、自暴自弃。在失恋后,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没有男人缘,没有竞争力。会日渐枯萎,孤苦终老;二、急嫁心理。BJ想到和前男友复合结婚,但对方已名草有主,被无情嘲笑;三、刺猬状态。因为害怕别人提及这一问题,因此出现先发制人的孤傲、不合群等行为模式。在书中,BJ最初对家庭安排的相亲对象马克的排斥就属于此类情况。四、自我放弃,过着放任喧嚣的生活。BJ在寂寞时曾选择用性和酒来麻痹自己。《BJ单身日记》将大龄单身女性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浓缩在了BJ一人身上,由此更清晰地反映大龄单身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心理状态。
二、BJ女生存境遇的原因分析
BJ女,大龄单身女性,30岁左右,经济独立,感情迷茫,且因年龄渐长,承受了社会家庭的巨大压力,甚至歧视。这些压力缘何而起,为何大龄单身男性没有同等的生存境遇呢?
(一)话语权和性别权威
《BJ单身日记》的作者为女性,叙述者为女主人公BJ,且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受述者为故事外的读者。通常叙述模式与作者的社会身份一致时,作者权威会性别化,女作家会套用、批判、抵制、颠覆男性权威。建构自我权威。在该书中,BJ也多次对单身男性的优势地位提出异议。但该书以BJ找到归属作为结尾,并大书她借助男友得到的好处。这种以男权胜利为既定结局的情节限制了女性叙述声音的作用。从叙事上看,作者和叙述者并未占据太多的话语权。
而从内容上看,BJ的遭遇说明社会同样给女性强加了“剩女”标签。“剩女话语意识形态确立了女性结婚和剩女的排他性人生道路。女性找一个男人结婚是一种正常的符合社会预期的行为,女性不找男人结婚做一个剩女是一种不正常的‘越轨’行为,这种行为沉重地压在处于弱势的年龄较大的未婚女子身上,迫使她们放弃或降低自己对男性的要求和标准,找一个男人出嫁而摆脱压力,返回女性的‘正确轨道’,这个‘正确轨道,承认了男性的优势地位和主导权。”因此,大龄单身女性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性别权威对其强加的标准。
而在此过程中,媒体借用其话语权影响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当媒体借其话语权宣扬男性权威,而给大龄单身女性贴上“剩女”的标签,这就为大龄单身女性渲染了一个悲观的氛围。为什么没有“剩男”而偏偏只是“剩女”,“剩下”,意味着在挑选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东西或商品,因此,它代表了爱情的发生不是两性对等的选择,而是把女性放在一个商品的位置。被动的被挑选。这是充满性别歧视的言论,也是一种否定性的污蔑。
(二)身份认同
当男性话语占据统治地位时,给女性的身份定位就会成为一个大众认可的标准。而一旦违反了此标准,就会被贴上贬义性的标签。“标签”就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而这些标签常常是被那些有意义的他人——如父母,同辈团体所贴上的。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一旦被贴上了有意义的标签,他的思想、行为就会开始去“符合”这个标签上的描述,这就是所谓的身份认同。何为剩女?剩女一词最初是指高学历、高收入、大龄未婚女子。在《BJ单身日记》发表后,人们也用女主人公BJ的名字指代该类女性。大龄单身女性何以被塑造为‘剩女’?“剩女”之“剩”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标签和自我认定的双重概念,以及都市大龄未婚女性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态度。大多数年过30,仍期待美好爱情的女性都有宁缺毋滥的思想,她们中不乏聪颖美丽能干之辈,且并未有被剩下的感觉。但由于社会家庭给他们的标签,很多大龄单身女性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认同“剩女”这一身份。当他们认同这一身份后,便会对号入座,从而否定自己,封闭自己。这种身份认同就使他们生存境遇更为难堪。
三、解决方式
如何摆脱大龄单身女性艰难的生存境遇?《BJ单身日记》提供了多种途径。
(一)撕掉“剩女”标签,换上“我单身,但是很自在”的标签
BJ一书中提出了“inner poise”(内在的安定)这一方法。方法是顺其自然而不要刻意挣扎。在每逢佳节,别人成双成对时,寂寞感就会蚀骨般冰凉。此时,BJ通过日记、朋友等努力保持内在的安定。书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情节:BJ的好友裘德告诉她,风水可以帮她得到生活中所有想要的东西。方法就是整理公寓的橱柜,把公寓按八卦分成九个功能区,每一个区域代表生活中的不同部分:事业、家庭、财富、子女等。BJ在朋友汤姆失踪后。将信将疑的整理了橱柜,把植物放在了朋友区,结果在整理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汤姆住处的备用钥匙,从而找到了整容失败后抑郁的汤姆。她发现应验后,立马又把植物搬到了爱情区,然后和马克终成眷属。这听起来尽管玄了点,但是整理房间确实可以帮助自己理清思绪,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调节方式。
(二)理性地规划未来,保持年轻光鲜的状态
BJ一书开头就定出了新年新计划——不酗酒,戒烟。减肥,整理衣橱,存钱,善用时间,积极摄取豆类,不赖床。一周健身三次。禁止爱上以下类型的男人:酒鬼、工作狂、有承诺恐惧症者、有女朋友或老婆者、嫌弃女人者、狂妄自大者、大男子主义者、情感的性无能、好吃懒做者、性变态者。禁止迷恋男人;相反,要做成熟女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正是由于BJ坚持以这些标准要求自己,在没有“悦己者”时也不放弃维护自己容貌的权利和心情,才能在一年后幸福到来时把握住。
(三)享受独处时间,享受“大龄恋爱”
《BJ单身日记》中,每到节日时节,BJ就会觉得异常寂寞。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事,如酗酒或一夜情。在等待爱情的过程中要学会享受与自己独处的时间,甚至享受必须单身的事实。当BJ调整自己,工作上如鱼得水,与朋友欢乐聚会,关心家人的充实阶段,爱情也不期而至。当爱情降临,要享受“大龄恋爱”。以比较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爱情是可以的,但是太多理性的思量就会使爱情功利。这种只通过量表衡量的感情是不够稳固的。太过理性使人害怕受伤害、害怕做承诺……从而戴着盔甲时时保护自己,在戒备森严中心力交瘁。BJ有过一个恋爱七年的男友,却因害怕步入婚姻殿堂而分手。爱情是要用心灵去享受的。如果害怕结婚,又觉得应该结婚并且打算结婚,那就要好好地调整心态,承认婚姻或爱情纵有风险,但你有驾驭它的决心和勇气。不要害怕承诺,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参考文献:
[1]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