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下绽放的一朵自由奇葩
2011-12-29胡蝶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1年2期
摘要:约翰·福尔斯是一位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的英国作家。他的写作生涯长这40多年,所创作的多部小说都是畅销书,其中最为批评家和读者称道的还是1969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后现代文学经典,其中体现的哲学思想颇为丰富,不仅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女主人公的感情纠葛也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反叛,是在压抑下绽放的一朵自由的奇葩。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女性主义;自由
引言
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后现代女权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在现代女权主义各大理论派别长达百余年的论争之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女权主义理论流派。随着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发展,在文学研究领域。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中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一种批评理论。笔者试采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批评方法,对这部后现代经典著作《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解读。
一、困境中的女性自我——萨拉:压抑与反抗
《法国中尉的女人》刻画了一个奇异的、反叛的、要求解放的、不安分的近代女性形象。女主人公莎拉·伍德拉夫是一个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形象相悖,追求独立、追求爱情、追求自由的女性。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结合女性主义视角,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
1、神秘:男性观看的产物
萨拉在小说中首先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在整部小说中,萨拉是个谜团般的人物,即使对查尔斯来说,虽然他感到跟萨拉是“同一块石头雕刻而成的”,但对萨拉也并不完全理解。其实,人们感到她不可理解,这正说明她的思想和行为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反叛。那位叫查尔斯的青年绅士从伦敦来到这个小镇考察地质,没有发现感兴趣的石头,却被站在防波堤上迎风独立的略带忧郁和神秘的黑衣女人萨拉深深吸引。黑色本就象征着神秘。而萨拉也注意到查尔斯的热情、真诚和不同流俗的谈吐。之后他们便身不由己地卷入爱的漩涡。
萨拉在此是作为男性观看的对象出现的,如果说查尔斯的观看是双向的,在查尔斯注意到萨拉时,萨拉也注意到了查尔斯,那莱姆镇的当地人对其观看则是纯粹的单向的男性的审视。在查尔斯出现之前,萨拉只是她生活的英国莱姆镇的当地人眼中《法国中尉的情妇》,这对萨拉来说是一个轻蔑的称呼,因为她竟敢自己作主与前来镇上疗伤的一名法国中尉相好。后来又黯然离开了这个证明是花花公子的家伙。萨拉是镇上人人皆知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因为她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不符合维多利亚时代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及偏离男权文化中心,所以她成了镇上人眼中的“神秘的女人”。萨拉的神秘,是男性观看的产物。
2、遮蔽:多重男性话语的运作
在《法国中尉的情人》中,福尔斯一方面继承维多利亚的文学传统,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安排书中人物经历的各种悲欢离合:另一方面他却不停地站出来告诉读者,他在虚构故事,并且邀请读者一起商讨小说的写作技巧。作者对叙事视角的控制其实已经包含了隐藏的道德说教和价值判断,这对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产生了一定的遮蔽作用。
小说中不同的男性对于萨拉的态度也代表了不同的男性话语,多重男性话语的运作,使得读者对于萨拉的道德判断更是扑朔迷离。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萨拉的形象,小镇上的人自居正统的人把她称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婊子);正直的格罗根医生把她看做流言蜚语的牺牲品,后来又认为她是通过伤害自己来换取查尔斯同情的精神病患者;查尔斯眼中的萨拉,则随着情节的而发展有所不同,他逐渐认识到她是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的个体,有敏锐的眼光,深刻的内涵,桀骜不驯的个性,但即使到了最后,他依然无法了解她。他人眼中的萨拉和查尔斯眼中的萨拉,即使到了故事的结尾依然没有一个形象可以与萨拉本人划上等号,她的形象直至小说结尾依然没有完成。
3、反抗:维持女性自我的支点
萨拉出身下层,又受过一些教育,这使她处于一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特殊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她要争得独立和自由,就必然跟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格格不入。她同情工人运动,帮助受污辱的女仆米莉,跟维多利亚时代精神的体现者波尔蒂尼夫人公开对抗,在性爱问题上采取时代和环境所不容的态度,这一切必定使她处处碰壁,陷入孤独。
萨拉从小镇上孤独的望海者到与查尔斯相遇、相爱、出走的过程,也是萨拉不断发现自我,寻找自我,回归自我的过程。在与查尔斯有了肉体之爱后,她的行为冒犯了整个英国社会,亵渎了其历史、文化、传统、尊严,挑战了以男权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和宗教习俗。这当时无疑是罪不可赦的,而萨拉却微笑着对满怀愧疚的查尔斯说:“因为咱们犯了罪,但又根本不相信这是犯罪。”
二、开放式结局:“自由”的主题
《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自南的主题在此得到前所未有的阐释。福尔斯认为世界充满荒诞和偶然,但人类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和行动,获得相对自由。小说开放式的结局也暗合了作者“自由”的思想,既供男主人公查尔斯选择,也供读者选择:第一种结局,查尔斯从伦敦的返程中路过艾赛特,却没有停留,而是返回莱姆镇,与蒂娜结婚生子。查尔斯完全是一个遵守社会规范、不敢追寻真爱的规矩人;第二种结局,查尔斯与传统观念决裂,他不顾自己身败名裂,决意去找萨拉,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三种结局,查尔斯与萨拉久别重逢,他对萨拉的求婚遭到拒绝,眼前的萨拉若即若离。既像玩世不恭的勾引者,又像追去独立与自由的新女性。萨拉不顾一切寻找个人自由的精神,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无疑是女性确认自身的价值存在的表现。
三、现实意义:女性主义的进路与策略
诚然,追求“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萨拉为此付出了声名狼藉的代价,并为当时整个主流社会所不容。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译本的前言里写道,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描写:“在一个毫无自由的社会里,一个地位卑贱的女子是怎样获得自由的。”萨拉以告别查尔斯的方式冲破了男性主体,女性客体,男性拯救者,女性被拯救者,男性引导者/女性追随者这种关系的束缚,这也充分说明了小说作者“试图以文学虚构的方式,对当今女性主义者的努力做出呼应”。
性别的权力问题是一个关涉到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文化惯例和历史传统的大问题。它属于社会政治叙事。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则重点解决妇女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平等方面的问题,主要解决妇女在事实上平等的问题。女性主义的进路。在于它终于觉察到女权中心主义的潜在威胁:在于她仅仅期望在自己的文化中自由的言说、自由地阐释、自由地建构自己和形成自己,最后以最自然地方式实现向社会,包含男人的社会的融合;在于她大度地超越性别、种族、种类、国家,追求人与自然、社会高度和谐一致的智慧。
结语
约翰·福尔斯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力图摆脱奴役,追求自由,萨拉最终在痛苦的桎梏中获得新生。萨拉是个胜利者。无论她与查尔斯幸福地结合,还是为了自我独立感与孤独感的存在而与才查尔斯分手,她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爱情和自身价值的追求。正因为这种追求,萨拉的精神难能可贵。她无疑是整个文学史这一色彩纷呈的花苑中,一朵耀目的奇葩。
参考文献:
[1]John fowles,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M],Trian Granada,1969。
[2]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法]西蒙·波伏娃,舒小菲译《第二性》北京:西苑出版社,200